曹操有一個大家都很喜聞樂見的屬性——好人妻。而且曹操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的層面,也應用到實踐當中。比如尹氏、杜氏。不過俗話說的好: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曹操也經歷過翻車的事情。

比如曹操納張濟的遺孀,導致本來投降的張繡再度叛亂,殺死了曹操的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親信典韋。不過張繡的反叛真的只是衝冠一怒爲嬸嬸嗎?他背叛的過程又是什麼呢?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

“宛城之戰”的歷史背景

“宛城之戰”的歷史背景,要從交戰的雙方——張繡和曹操兩個人說起。

張繡:接受張濟殘部,與劉表聯合

張繡這個東漢末年軍閥之一算不上白手起家,他繼承的是從父張濟的資源。張濟原先是董卓的部曲之一。董卓被王允、呂布等人扳倒,擁漢派暫時獲得了勝利。

但是王允這個人分不清誰是敵人,誰是可以拉攏的“朋友”,不赦免董卓的這些部曲。於是在賈詡的建議下,李傕、郭汜等人又殺回長安,重新控制了朝政。張濟的實力比不上李傕、郭汜等人,他的部隊屯集在弘農郡的陝縣。

結果在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張濟對荊州的劉表發動進攻,打算劫掠荊州南陽郡的穰縣,結果被流箭射殺。於是張繡接收了張濟的部隊。與張濟不同,張繡打算與劉表講和並且聯盟,來獲得糧草輜重。

一方面張繡已經在南陽,要驅逐出去還需要花費一番功夫;一方面從劉表的對外擴張的行爲來看,他的重心放在南方的益州、交州、揚州,張繡的存在正好可以成爲他在北方的門衛。所以劉表也就與張繡聯盟了,張繡駐紮在南陽郡。

曹操:收復兗州,向外擴張

再來說一說曹操。曹操在創業前期順風順水,藉着青州黃巾的光,得了一個兗州。但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曹操外出攻打徐州的時候,兗州後院起火,呂布奪取了兗州,曹操大部分的基地都丟失了。

於是曹操開始和呂布鬥,從興平元年一直幹到興平二年,終於趕跑了呂布,收回了兗州。之後又迎接漢天子劉協到許縣,獲得了豐厚的政治資源。下一步,曹操就要向外擴張了。

而北上的路線被袁紹佔據,一方面袁紹比較強大,另一方面當時的袁紹和曹操的關係也比較曖昧和複雜,再加上曹操一方的戰略,這幾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曹操集團繼續向南方擴張。這樣一來,曹操與南陽的張繡之間的接觸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張繡的降而復叛

張繡雖然也是衆多軍閥之一,但是和馬騰、張魯之流一樣,他沒有什麼爭霸天下、逐鹿中原的野心。跟着劉表混也是混,跟着曹操混也是混。

況且漢室朝廷在曹操的手上,曹操能夠給予張繡的政治上的待遇肯定要高於劉表能夠給他的。於是在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曹操的大軍進入南陽,張繡就投降了曹操。

雖然張繡投降了曹操,但是此時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獨立性。這個時候曹操做出一個比較刺激人的舉動——收納張濟的遺孀。

這對於張繡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尤其像張繡這樣的出身涼州的純粹的武人來說,更加是不可接受的。

網絡上有一種說法,曹操娶張濟遺孀不僅僅是因爲好人妻的屬性左右,更是有政治上的考慮。曹操娶張濟遺孀,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對張濟殘部的控制,相應地削弱了張繡對張濟部的控制。

對這種說法,小編不做評價,不過曹操接下來的舉動,確實是威脅到了張繡。張繡有一個親密的部下叫做胡車兒,十分驍勇。曹操就給予他一些財物。本來張繡就是剛剛投降曹操,雙方缺少足夠的信任。左右親近之人被曹操拉攏,這個舉動才真正導致張繡的不安,促成了他的叛變。

“宛城之戰”的過程

張繡決定對曹操反擊,這裏要說一下他的謀主賈詡。賈詡是一個很有主意的人,因爲張繡出身於董卓的部下,無法得到士大夫名流的支持,相應的也缺少智囊。

賈詡的到來彌補了張繡的缺陷,也受到張繡的極度尊重。張繡反攻曹操的計劃,就是由賈詡來制定的。

張繡向曹操請求,希望能夠移動軍營。史料中的記載是“乞徙軍就高道”,小編沒有查到“高道”的具體地名。

當時曹操和張繡的軍隊大概駐紮在淯水附近,這個“高道”按小編理解的意思,可能是地勢比較高的地方。曹操同意了;張繡又說,自己軍隊中運輸的車輛比較少,希望讓士兵們穿着鎧甲帶着武器來移動軍營,減輕運輸上的壓力。曹操也同意了。

而在遷營的路途中,就經過曹操的軍營。於是張繡軍隊路過曹營時突然發動進攻,曹軍大敗,典韋爲了拖延張繡的進攻而戰死;曹操往東逃跑,路上所乘馬匹被射傷。曹操長子曹昂把自己的馬送給曹操,自己則戰死。

這次“宛城之戰”可以說是曹操的一次恥辱之戰了。

“宛城之戰”的後續

“宛城之戰”說到底,是張繡的一次另類的“防禦戰”。此戰之後,曹操失去了對南陽的控制,也令劉表和張繡緊密聯合在一次,阻擋曹操向南方的擴張。不過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張繡聽從賈詡的建議,選擇歸附曹操,成爲曹操的助力。

總體來說,“宛城之戰”雖然拖延了曹操對荊州的攻勢,但對整個當時的整個形勢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不過曹昂的死,以及後面曹衝的死,導致曹魏內部繼承人的位置出現空缺,進一步促成了各自以曹丕和曹植爲首的兩個派系的鬥爭。

最後曹丕獲得勝利,曹操也沒有重蹈袁紹、劉表的“廢長立幼”的覆轍。總體來說,“宛城之戰”的後續影響還是相當有限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