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松贊干布是一個年少有爲的吐蕃贊普,在他年僅12歲時便登上了贊普寶座。《敦煌吐蕃歷史文書》中這樣評價他:“舉凡吐蕃之一切純良風俗,賢明政事,均爲此墀松贊王者(松贊干布)之時出現也”。自松贊干布開始,吐蕃便與唐王朝聯繫緊密,同時也戰事不斷。

松贊干布在平定內亂將西藏統一之後,對於大唐的文化和政治非常仰慕,便主動派遣使臣前往唐王朝。在貞觀八年(公元634年),17歲的松贊干布與唐太宗都派出了使者,互有往來。松贊干布得知當時突厥與吐谷渾都娶到了唐朝的公主,於是也派遣使者向唐太宗求娶公主。結果唐太宗沒同意,使者回去後對松贊干布說,就是因爲吐谷渾王在其中挑撥離間,所以唐太宗纔沒同意把公主嫁給他。

▲唐太宗劇照01

於是松贊干布便發兵攻打吐谷渾,把把吐谷渾一直攆到了青海。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贊干布率領大軍進攻松州,但是由於雙方實力相差太遠,松贊干布大敗,不得不退出自己之前佔領的各藩屬國領土,並且派遣使者向唐王朝納貢謝罪,並再次向唐太宗求娶公主。

唐太宗認爲邊疆戰事頻繁,對各國人民都沒有一點好處,爲了展示大唐之氣度,便答應了松贊干布的第二次求親。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當時25歲的松贊干布終於迎娶文成公主入藏。根據《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爲了表示對文成公主的重視,松贊干布“爲公主別築城郭宮室而處之,自服紈綺以見公主”。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劇照

松贊干布爲什麼如此渴望娶到一位唐朝公主?當然不是因爲唐朝公主特別漂亮招人喜歡,而是因爲大唐本身的實力令吐蕃人想要依附。大唐有許多物資資源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許多茶葉、鐵器、瓷器以及生產技術,都隨着文成公主傳入了藏區,這對於吐蕃提高本國實力有着極大的幫助。02

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兩國在各方面的交流,但是和親這種手段,卻並不能讓兩國一直相安無事。雖然在後來唐朝又嫁了一位金城公主入藏,但兩國之間卻依然戰事不斷。在西域,吐蕃與唐朝你來我往,發生了數次戰爭。吐蕃更是趁着“安史之亂”和“甘露之變”等唐朝內鬥時期大肆擴張。

▲安史之亂劇照

但總的來說,吐蕃依然無法與唐王朝抗衡,所以有的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爲什麼吐蕃寧願一再挑戰強盛的唐王朝,也不去攻打隔壁資源豐饒的印度呢?當時吐蕃雖然打不過唐王朝,但是對付印度還是綽綽有餘的。其實吐蕃和印度的一些國家也發生過戰爭,大都以吐蕃取勝而告終。所以這樣看起來對於吐蕃來說印度更好欺負,在發動對外戰爭時,爲什麼要選擇強大的唐王朝而不是印度呢?

專家表示,原因主要有三點。最主要的理由還是因爲吐蕃太窮了,印度也窮。這裏所謂的“窮”,並不單單是指經濟實力。唐王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一個非常強盛的時期,不管是經濟條件還是自然資源,都可說是獨佔鰲頭。關於這一點已經是衆所周知的事,這裏就不再贅述。而吐蕃資源貧瘠,在禁止互市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通過搶奪來得到資源。而印度根本提供不了吐蕃所需要的這些物資和文化。打個通俗一點的比方,就好像一個強盜要去搶錢,他是寧願鋌而走險去搶劫一個大富翁,還是輕而易舉的就去搶劫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呢?

▲恆河上的印度人03

第二個原因是地理位置的原因,這也很直接,吐蕃和唐朝距離更近,離印度雖然直線距離不遠,但是有喜馬拉雅山作爲天然屏障,要想行軍十分艱難。如果在付出巨大的代價後,得不到許多資源,那就實在沒有大舉進攻印度的理由。

第三個原因其實也是由於地理位置所帶來的氣候因素。從吐蕃往中原地帶進軍,雖然海拔有所降低,但沒有太大的氣候差異。但如果是從吐蕃往印度進軍,便是一路向南,吐蕃人平時生活的氣候環境與印度相差極大。印度的冬季降雨量特別大,寒冷潮溼,一年分爲旱季和雨季,令吐蕃人非常難以適應。不能適應氣候便容易生病,這會對兵員造成巨大的損失。

▲吐蕃士兵畫像結語所以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對於吐蕃而言,想要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獲取更多的資源,它就必須擴張。吐蕃的領導人何嘗不知攻打大唐的困難,然而在各種自然條件和政治因素的限制下,他們也只能做出這樣的選擇。

參考資料:

《敦煌吐蕃歷史文書》

《資治通鑑·唐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