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爲扭轉不利戰局,日軍中將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約10萬人,對印度實施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以此打亂盟軍部署。

日本駐緬主力第15軍下轄三個師團,約8.5萬人,到這裏有個問題,日方總兵力一共10萬,還有1.5萬人呢?

原來,除日軍參與作戰,另有印度國民軍一個師。第二個問題又來了,這支印度部隊不協助英軍倒也罷了,爲何還跟着日軍一同攻打印度?而且表現的還特英勇,長驅直入印度境內250公里,給英軍造成很大麻煩。

錢德拉—鮑斯

印度國民軍究竟是何方神聖,爲何甘願充當日軍的急先鋒?說起這支部隊,就要提到一位關鍵人物,錢德拉—鮑斯。

自印度莫臥兒王朝結束後,英國成爲掌控這片大陸的新主人,並建立殖民政權加以統治。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印度人爲了獲得自由獨立,發起一茬接一茬的抵抗,尤以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最爲浩大。

錢德拉曾是甘地的追隨者,但在追隨一段時間之後,他認爲這種方式太過柔和:

殖民者如餓狼一般,不使用武力驅趕,永遠都不會走。而甘地的反抗方式有兩大要素,和平以及不配合,就是各忙各的,英國人叫幹什麼不幹,英國人說什麼不聽,英國人欺負人就任由欺負,把他們晾一邊就對了。

因此,錢德拉認爲用這種方式讓印度獲得自由,無異癡人說夢,開始不斷煽動鬧事,被十幾次抓進監獄。到了1941年,錢德拉輾轉來到德國,試圖通過納粹的幫助來實現自由的夢想。

事實上,納粹德國確實不遺餘力予以扶持,場地、資金一應俱全,還把在北非抓獲的2000印度戰俘交給他。

很顯然,這些贊助並不是免費的,德國這樣做是爲了給英國製造麻煩。

然而印度軍團僅2000人,力量終究有限,憑這麼點兵力想實現目標,簡直是遙遙無期。瞌睡了遞枕頭,又一個機會降臨,日本對錢德拉發出邀請“共商大事”。

1942年初,日軍橫掃馬來半島,並於新加坡俘虜英軍及殖民國軍隊8萬餘人,其中真正的英國戰俘不到2萬,印度士兵居多,有4萬餘人。

一向殘暴的日軍這次居然“轉了性”,他們有更深刻地考慮,並未對印度戰俘過於虐待,而是大肆宣揚“共存共榮”:皇軍目的是趕走英國佬,要幫助印度擺脫殖民重獲自由……

日軍的蠱惑令深受英殖民者荼毒的印度戰俘們大感觸動,當場就有兩萬錫克士兵轉投印度國民軍。當初錫克帝國就是被英國人滅亡的,報仇的時機到了。

隊伍建起來了,必須讓有威望、有能力的人士出來主持大局,錢德拉當然是不二之選。到達新加坡後,錢德拉組建“自由印度臨時政府”,總攬大權。一時間在東南亞印僑的心目中,錢德拉的聲望達到頂峯,亦有許多人望風來投,印度國民軍規模迅速擴大。

這種現象在東南亞並非個例,由於長期飽受英國殖民者壓迫,各殖民地人民又無力依靠自身力量將其推翻,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外力。因此在日軍的矇蔽下,他們將之視爲幫助民族獨立的解放者,卻未能看穿日軍醜惡殘暴的本質。

包括錢德拉在內,也存在類似的侷限性,他只想儘早結束英國殖民統治,卻沒有意識到藉助日軍力量達此目標,其結果只能是前門驅狼後門來虎。

延伸到印度民衆中,至今仍有很多人認爲錢德拉比甘地更愛國,是位大英雄。

1945年,錢德拉死於空難。

印度國民軍繳械

戰後,英殖民當局將印度國民軍視爲恥辱,並極力隱瞞此事。當他們對三位前國民軍高級軍官審判時,卻招致了印度各方的強烈反對,鑑於事態惡化,最後只能驅逐了事草草結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