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村之計”上升到國家法治層面的“治國之策”,作爲“後陳經驗”發源地的白洋街道後陳村一直以來秉持初心,深化“後陳經驗”,以民主促民生,以民主促發展。16年來,後陳村實現了黨員幹部“零違紀”、村務事項“零上訪”、工程建設“零投訴”、不合規支出“零入賬”的“四零”記錄,成爲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生動樣本。

在白洋街道後陳村的會議室裏,村黨支部書記陳忠武正和村兩委組織召開村務聯席會議,討論如何提升居家養老食堂的服務質量。每個月像這樣的會議,後陳村會舉行三次。“每個月的15號我們會進行‘雙訴職,兩反饋’,村裏的錢用到哪個地方,要讓村民知道,公開欄裏也要公開。同時,我們也會認真聽取村民的反饋,瞭解村民需求,爲村民多做事。”後陳村監督委員會主任陳玉球介紹道。

2004年6月18日,後陳村選舉產生全國第一個村務監督委員會,開啓村務民主管理實踐探索的序幕。十六年來,後陳不斷將組織建設、監督內容、效能評價等方面規範化,創新村務監督制度,通過村務監督委員會這個橋樑,讓村務公開、村民議事、網格管理等各種基層治理機制整體運作起來,實現村民與村幹部、村民對村級事務的信息對等。通過採取值班、聯戶走訪、信訪調處等舉措,及時收集民意,促進村級組織及時處理問題,形成了農村基層自我發現矛盾、內部化解矛盾的糾錯機制。

“沒有這個監委會成立以前,幹部做了一點事情羣衆怕幹部撈好處,幹部也不敢做實事,現在有監委會成立以後,我們村裏面這些幹部也大膽起來了,爲羣衆做實事,多做事。”後陳村村民洪孝廣笑着說道。

圍繞村民所需所盼,後陳開展農村改革、重點項目徵地拆遷、“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大花園建設等重點工作,大力助推鄉村旅遊、現代農業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我們後陳村以前人均收入只有幾千塊錢,但自從村務監督制度成立以後,也給村民的帶來一定的收入,比如說外來人員管理,給出租房出租,村裏的經濟每年的分紅。我們現在的人均收入達到了3萬多,真正達到了小康水平。”後陳村黨支部書記陳忠武說。據瞭解,16年來,後陳村的集體資產從1000萬元增長至近8000萬元;村級分紅由每人500元逐年遞增到每人2400元,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生活水平也越來越高。

如今的後陳村,是一幅山清水秀、其樂融融的新農村白描畫,小橋流水、樹木鬱蔥,民居錯落、大道寬敞,兒童嬉笑追逐、逗趣打鬧,老人交談甚歡、鼓掌叫好。村內的廉政文化公園、民主廣場、村便民服務中心等場所無一不蘊含着深意。後陳一改昔日村務財務管理混亂的問題村、上訪村面貌,華麗轉變爲村風和諧、村容潔美、村民富裕的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