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科學界廣泛共識,認爲《金》,都是來源外星體,進入太陽系,在太陽內部的熱核反應漫長過程中,外星體中含有鐵和金的物質受到極高溫度的作用下,完成了一系列的變化。

最後以流星雨的形式,落向地球。流星雨就是大量的磒石。鐵的成份沉入地球深處,形成地核。含金的部分沉入地球表層,冷卻後,形成巖金和沙金。

所以,地球上的黃金就是這麼來的。且由於宇宙的年齡只有137億年,而恆星的壽命也是很長的,所以宇宙中經歷的超新星爆炸並不是特別多。特別是在原初太陽系周邊的超新星爆炸,更是少的可憐。所以,導致了地球上甚至太陽系內黃金都很少。

前蘇聯的科拉超深鑽坑,在地下9000多米的位置就發現了黃金礦藏,那裏的金礦含金量可達到9克每噸,遠遠高於地表金礦的含量;南非金礦開採也已經深入地下4公里;一些曾經發生過火山噴發的地方,還可能存在天然的純金塊——狗頭金;也說明地球內部的金含量更高。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據科學家的測量和估算,地球的黃金總儲量大約有48億噸,而分佈在地核內的約有47億噸,地幔8600萬噸,而分佈到地殼的只有不到1億噸。

地球上99%以上的金進入地核。金的這種分佈是地球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地球發展早期階段形成的地殼其金的丰度較高,因此,大體上能代表早期殘存地殼組成的太古宙綠巖帶,尤其是鎂鐵質和超鎂鐵質火山岩組合,金丰度值高於地殼各類岩石,可能成爲金礦牀的最早的“礦源層”。

全球範圍來看,按金礦產出的大地構造單元來分,又可分爲四類:地盾成礦區、地臺及邊緣成礦區、地槽褶皺帶成礦區和環太平洋成礦帶。其中,產於地盾的金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25.6--27.8%;古地臺蓋層局部中生代活化區,佔1.1--1.3%,優地槽區,佔12.9--15.6%;冒地槽區,佔 1.1--1.2%;而古地臺蓋構造區,則佔47.1--47.7%

世界上的黃金寶藏,主要以巖金和沙金兩種形態蘊藏於地下,此外還有伴生金.天體運行、地球形成、火山爆發、古造山運動、岩漿噴湧、金元素從地核中被夾帶噴薄而出等形成巖金;富含金元素的崇山峻嶺,在日照風化、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山體滑坡、泥石俱下、洪水氾濫、河流穩水地段沉澱等形成沙金。

據科學的測定與推斷,大約在二十六億年前的太古代,火山噴發把大量的金元素,從地核中沿着裂隙,帶到地幔和地殼中來,後經海洋沉積和區域變質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礦源.大約在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因受強大力的作用,地殼變形褶,褶露出海面,金物質活化遷移富有集,形成金礦田,即我們所說的巖金.

在巖金富集地帶,岩石氧化後往往留下許多自然金.地表淺層的巖金,經過數千萬年的風化與剝蝕,岩石變爲沙土.因金的性質穩定,因而被解離爲單體,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又因其比重大,因而在河流的穩水處沉積下來,於是形成沙金礦.同時由於沙金具有親和力,在河水的搬運過程中由小滾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顆粒金.迄今爲止,人類發現的最大的金塊重達280公斤,它產於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