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一篇文章,大概是說有很多年輕人常年被父母所“困擾”着。

這種困擾有時候是軟性的,有時候是硬性的。軟性的大概是指父母常年唸叨“你怎麼不結婚”“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等精神上的壓力;硬性的是指當你決心做什麼事情,他們就以性命作爲威脅,“從此以後我們斷絕關係”,以種種爲你好的理由迫使你放棄夢想。

隨手打開一個豆瓣小組,就能看見有姑娘哭訴男朋友其實還不錯,但是父母就是不同意;想去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父母卻萬分阻撓,要求孩子回家考公務員。

那麼,當站在重大的人生決策前,我們到底應該 “服從”父母的意見,還是堅持內心的選擇?

/01/

關於感情

我的一個高中同學,她和對象從高中到大學畢業工作在一起相處七年,度過了雞毛蒜皮的小事也熬熟了柴米油鹽的煩擾,準備考慮結婚,卻被女孩子父母阻止了。

各種擔心與疑慮迸發出來,父母對着女兒說得最多的話是:” 酒越陳越好喝,年紀越大看清的事就越多,你還小不懂,做生意的家庭靠不住,找一個鐵飯碗女婿才放心,他老家又有些偏遠,你嫁過去沒什麼好日子過,聽我們的準沒錯。”

於是萬般阻撓千般勸,硬是把兩個人分開了。女孩子“不喫不喝”大半個月,偷偷地跑去找男方,卻聽說男方已經相親到對象,下個月結婚。

回來後女孩子情緒越發不穩定,患上抑鬱症,父母悔不當初,但一切卻是爲時過晚。

不管是生活還是感情,最煎熬的就是每當你決定一件事,堅持不回頭,這時候父母殺出來,抵擋在前性命相逼,輕者也要斷絕親情關係,不再往來。

這種聽着都幼稚的行爲,做子女的除了無奈只能心疼自己被夭折。無趣的婚姻、糟糕的生活,他們不能去感受,喫盡苦頭的是自己。

見過太多後悔在感情裏向父母妥協的人,但我也見過後悔沒聽父母話的人。

鄰居姐姐每次回孃家與我閒聊時,都會感嘆一番自己的婚姻,還會囑咐再三地讓我記住:選對象時多聽聽父母的意見,婚姻裏遇到渣男比貧窮更可怕!

鄰居姐姐是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初次見面就被男方的長相吸引了。和男人都想娶美女一樣,女人也想嫁一個帥帥的男人。男孩子也說對她的印象不錯,但她後來才明白,男孩子所謂的印象不錯是對她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家境而不是她這個人。

相處沒多久,鄰居姐姐便帶着男孩子回來和父母見面了,她的父母雙雙不同意,但她那時偏是一門兒心思想嫁給他,反倒是對父母的態度表示出了抗拒,認爲父母不過是嫌貧愛富。

如今她卻形容自己這些年只長了年紀,沒長見識。三十歲的人還沉溺在虛假愛情的甜蜜裏,竟然不知道在對方心裏壓根沒有她的位置。

一個月訂婚,三個月結婚,以爲遇見幸福就要牢牢抓住,生怕好看的男朋友被別人惦記。

可理智地看,他只是長相還可以而已。

家境貧寒,學歷很低,月入五千元不到,最重要的人品很差。別人眼裏的渣男,偏偏她還當個寶。

你看,在感情裏,父母的話聽也不是不聽也不是,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有人覺得陽光是暖,就會有人覺得只是刺眼。找到靈魂的另一半,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所以不要期望把這麼一個燙手的山芋完全交給父母接着,很多事情,不想後悔,就要能聽得進去意見也能堅持住自己的立場,要與父母做好溝通交流並拿出實際行動,才能讓他們信服,少擔心。

之前在一本書中看到作者寫她堂哥的故事,她堂哥的父母一直以來把兒子看得緊緊的,從小到大,無論讀書、選專業,還是找工作,都得在其中插一手。

故事裏的堂哥從小喜歡打遊戲,畢業以後,在廣州一家大型網遊公司當程序員。可惜,他的父母覺得這份工作太沒有面子,非要想辦法讓兒子去事業單位上班。

堂哥當然不能同意,他母親就天天去公司鬧騰,一哭二鬧三上吊“十八般武藝”都使上了,最終,他不得不辭掉自己喜愛的工作,眼睜睜地看着母親花十幾萬疏通關係,去了一家事業單位過上無所事事的生活。

幾年過去,曾經和堂哥一起入行的朋友都當成了遊戲策劃,過上年薪五十萬元以上、有車有房的中產生活,可她堂哥的事業卻始終沒有起色,不上不下的卡在那兒。

作者在書中寫她的堂哥終日鬱鬱寡歡,我想,這位堂哥最痛苦的可能並不是昔日好友都步步高昇,而自己的事業卻不溫不火,他心裏真正過不去的大概是他被迫放棄了自己人生中最喜歡的事情,而親手推動這一切的人——偏偏是父母。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你在哪一刻突然後悔當初沒聽父母的話?熱評恰好是上述“堂哥”的反例。

“當我自己跑了一個月工作,在北京親眼見到羣租房的生存狀況,拼盡最大努力也只不過找了一個需要每天加班到晚上八點半,週六不休而薪水微薄的工作,當我真的體驗到沒有保障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當我每天中午在公司附近餐店喫飯喫得胃痛之後,我真的後悔了,有時候後悔的我想大哭一場,爲什麼不聽父母的話早做準備考一個家鄉的事業編?爲什麼非要出來北漂呢?”

所以,一千個人心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成長、生活、經歷也都各有不同,最後造就截然相反的結果。

再聊聊我的心得,給你們遇到這類事情需要決策時作個參考。

大學畢業時我想出國留學,但考慮到了家裏的經濟情況有些猶疑。後來自己花了點時間說服自己要出國,然後是跟爸媽商量,父母雙方都覺得家裏給不起錢,建議我直接早點進入社會找個穩定的工作,過兩年家裏介紹個知根知底的對象早些嫁人爲好。

我給他們算了一筆賬,最終我媽同意了,還幫着說服了我爸,我得以成功地出國留學。

我覺得後不後悔和自身性格有關,取決於你是不是一個堅韌且能扛事兒的人。我做的決定都是反覆糾結、認真思考過的,所以認準之後就不曾害怕過“假如”這類的東西。

我去澳大利亞留學,每半年心境都不一樣。剛去的幾個月,腦子裏想着的是考試一定要合格,每天過的很激情和瘋狂。入學一年後,我回國了兩週,打消了之前想着先留在澳大利亞工作幾年的念頭,而如今我做出的選擇是畢業後回國找個離家近離父母近的工作。

但是我始終不後悔曾經出國留學,同時我也覺得當時若是留在國內讀研也不會後悔,因爲那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正是有了這一段經歷,我才更好地成爲了現在這個自己。

寫在最後:

我們與父母的關係是承接了感情繫帶,這種情感像所有的情感一樣,不能要求其中一方犧牲快樂來滿足另外一方。當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是可以必要地聽一下父母是怎麼說,但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於自己。

現實是能摧毀夢想的,閒言碎語能讓你忽略內心的聲音。但最終是堅持不讓的努力,還是退讓妥協的接受,取決於你自己判斷一件事、一個人是否真的你足夠喜歡,那個“夢”又是否非做不可。

做出選擇這件事,從來就不存在絕對化的“靠譜”,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什麼是有保障的?父母是不是對的?沒有任何人可以拍着胸脯講給你聽,就如同薛定諤的貓,必須打開盒子才能知道貓到底是死還是活。

既定選擇以後,就是全力以赴去把它做成,就算最後真的成不了也要有能力和勇氣自己主動去承擔,去積極正向的解決又或是止損。

作者:我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