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當孩子對某件事表現出興趣的時候,父母想要幫助孩子,但孩子卻突然放棄了,自我說服自己是做不來的,這種行爲其實就是得失心太重的表現。

那麼孩子爲什麼會有這麼強的得失心呢?其實原因有三個:害怕結果跟自己預期不一樣

孩子之所以太過於在乎得失從而忽略了事情本身的意義,主要是因爲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最好的成績,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的結果跟自己所預期的結果是一樣的。但是往往很多時候,自己預期的結果跟實際的結果會存在偏差,從而大大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更加覺得自己無能。

太在意別人看法,被情緒左右

得失心太重的人往往內心是十分敏感的,他們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甚至會因爲一個人的一句話就開始產生負面情緒,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但這樣的人太容易患得患失了,他們往往會因爲認同別人的看法從而迷失了自我。

自己能力不足,信心不夠

孩子之所以存在強烈的得失心,主要還是對自己能力的不肯定。因爲孩子無法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裏,所以他們害怕,沒有信心,更沒有一項足以支撐自己信心的技能,所以更顯沒有底氣。

孩子的成長就像一場遊戲,一路都在打怪升級,不到人生終點永遠不知道自己能夠得到什麼,所以要是孩子的得失心太重的話,孩子本身的思維就會嚴重受到限制。

所以面對孩子的這種情景,父母可以巧用"瓦倫達效應",避免孩子患得患失。所謂的"瓦倫達效應"是指人們專心做某件事情,但不管這件事本身的意義,也不患得患失的心態。

所以父母可以採用以下三種方式:培養孩子的興趣,疏導情緒

孩子的好奇心是天性使然,總會有自己的行爲舉止思想,所以父母不應該輕易制止孩子的行爲。反之,父母應該爲孩子的興趣加油打氣,讓孩子明顯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安全感,從而讓孩子更高概率地產生正面積極的心態。同時,孩子的興趣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疏導,讓孩子不再變得患得患失。

支持肯定孩子的成長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夠被認可,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有較爲突出的表現時,作爲父母不要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

當孩子犯錯時,作爲父母也不要太過驚訝,應該心平氣和地跟孩子坐下來討論孩子的行徑,從而教導孩子分辨是非對錯,讓孩子遵循"害人之心不可有"的原則做事。

鍛鍊孩子獨立思索的訓練

作爲父母應該要從小鍛鍊孩子的自主獨立能力,告訴孩子自己能夠依靠的一直都只有自己,不論是誰都只是自己人生的過客,沒有辦法一直陪伴,最終的路還是要靠孩子自己走下去。

從小孩子就學會自己喫飯、做家務等,那麼長大之後孩子就會能夠先動腦子用自己的行動解決問題,不會想要先依賴別人。只有辦事效率高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孩子的行爲習慣大多是跟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密不可分,父母的自我修養其實也是意味着孩子的自我修養。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也不要因爲太過於在乎得失以致於喪失了探索事物本身的意義,這樣只會得不償失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