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做一個“十萬個爲什麼”的孩子也挺好。

想必家中有孩子的家庭,對於《十萬個爲什麼》這本書肯定是再熟悉不過了。畢竟,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任何事物都很上心,見到任何不理解的事情,都會去問一個“爲什麼”,甚至一些在成年人眼中都已經司空見慣的事情,孩子都會不自覺地問上一問。

而這個時候,大多數的家長都會感覺頭痛不已,畢竟孩子問的都是一些常識性的問題,很多家長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完全不知道應該怎麼去回答。所以,這個時候買上一本《十萬個爲什麼》,孩子問什麼問題就去找什麼答案自然變得很方便了。

當然,也不能排除個別的家長,耐性不太好,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時,心生厭煩,以蠻橫的態度和語言回絕孩子,最終讓孩子失望而歸。久而久之,甚至可能會抹殺孩子好奇的天性。

其實,好奇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對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產生好奇之心,並不斷進行探索。當然,以他們的見識和理解能力,自然不可能有什麼太多的收穫,所以只得求助於家長,希望能夠從自己父母的身上得到答案。

這就是,造就了孩子化身“十萬個爲什麼”的主要原因。

從這個方面來講,讓自己的孩子成爲“十萬個爲什麼”一樣的孩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畢竟這表明了孩子正在對這個世界產生思考,這將有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如果這個時候父母不但不產生厭煩情緒,反而積極地理解和配合孩子,認真地爲孩子回答他們關心的問題,就一定能夠激發孩子主動學習新知識、增長新本領、接觸新事物的熱情。

相對於回答孩子的問題而言,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加重要!

家長在回答孩子問題的過程中,同時也要加強對孩子的觀察,注意他們思想的變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要積極地引導孩子進行更深層次地思考,從而培養孩子“能問問題”“會問問題”的能力。

既然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而且提問比回答更重要,父母如何鼓勵、引導?其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第一,家長要善於示範。

在生活中,家長在教育和引導孩子的時候,不要只是就事論事,而是要看到事物發展規律中更深層次的問題,並及時把這個規律向孩子提出來,引導他們去積極地思考,聽取他們內心對這個事物的認知,從而培養孩子善於動腦筋的習慣。如此,在家長以自身進行示範的過程中,必然會潛移默化地讓孩子變得愛提問。

第二,家長要善於回答。

對於孩子的提問,家長除了要有耐心地傾聽以來,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善於回答。試想一下,如果家長爲了表現自己很有學問,總是用一些高深的言語或是理論來回答孩子,讓他們本就不明白的東西變得更加糊塗。其結果來看,可能會事與願違,起到反作用。

所以,家長一定要善於回答孩子的問題,用孩子能夠聽得懂、理解得了的語言進行回答,這樣才能讓孩子保持提問的興趣。

第三,家長要善於引導。

孩子的眼界受年齡的限制,能夠接觸的東西其實並不算多。

而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家長對孩子進行合理引導,以此來增加孩子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求知慾。其中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更多地接觸大自然、接觸同齡人,讓他們能夠在玩耍的過程中,發生新生事物,從而促使他們心中的“爲什麼”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

而孩子就會在如同“十萬個爲什麼”中,開啓對新事物的無盡追求和探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