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周圍,從小參加各種培訓的孩子很多,但從高中階段來看,我很少聽到有孩子說他/她曾參加培訓,在某方面有特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孩子在小學、中學參加培訓,大多是被動的,是在父母的強制下進行的,孩子可能最初還有點興趣,或者說不討厭,但在以後的持續過程中,孩子的耐心不足,家長做的後續工作不足,從誘導到強制,直到逼迫,從而使孩子從無所謂到厭煩再到對抗,以至於培訓變成了完成任務,變成了敷衍,孩子沒有學習的主動性,也學不到什麼。

二是孩子參加培訓越多,注意力越分散,越無法形成對某一課程的專注,泛泛而學,沒有深入的鑽研,問題就會越積越多,到後來,實際上對培訓的課程都是一知半解,興趣更是無從談起。一旦培訓停止,有關的知識就像天上的白雲飄過,很快消失的無影無蹤。

三是到高中後,學生面臨着高考的壓力,所有的注意力都傾注在高考科目上,對原來的非高考培訓不得不放下,而有關於高考課程的培訓,如果是自己老師的輔導,可能還有一些針對性。校外的民辦機構的培訓,往往對高考的鑽研,對考查的動向,對出題的角度,深度的把握都不如校內的老師,其培訓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培訓要有效果,首先要培養學生持續的興趣。其次,要有持續的專注,要及時化解遇到的困難,不能把問題累積。再就是,要有一貫的,不斷加深的專業性指導,從而確保持續喜爰,不被累積的困難擋住,不走偏,堅持下去,才能最終有所建樹。否則,也只能拓展一些視野,增長一些見識,要說出成績就很難了,自然到最後,學生不願提及,也顯不出有特別了。

說說吧,小學學了那麼多確實學習一直全班前幾名,興趣班裏只有素描喜歡能堅持,其他統統只是會一點罷了半途而廢。到了初中自己騎自行車節假日奔跑於各種輔導班,好想學皮了,沒了興趣,成績一直處於中等水平。高中更別說,枯燥無味,無一精通。高考考了二本院校。

總結一下,興趣班不在多而在於興趣,補習班不在多也在於興趣。不可以全部灌注,剛開始新鮮接受的快,時間長了興趣就被磨沒了。唯一一點好處是上過的興趣班,我都懂一些,在人際交往中能給自己帶來一些自信和優越感,還有就是學過書法所以字寫的不錯,僅此而已希望可以幫到你。

所以,學習是一個長跑的過程,前半程用力過猛,後半程必然會後繼乏力,這是我們都要遵守的自然規律。過渡的依靠外力來學習既浪費了金錢,也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童年。我們都要理智的問自己一個問題:一個不快樂的人又怎麼能好好的學習和工作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