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電影的核心,仍然在於讓年輕人成爲驅動力。

文/龐宏波

國民電影。

對於今年的國慶檔來說,恰恰是最需要國民電影的關鍵節點。對於不少超過半年未走入影院的觀衆而言,需要一個特定的節點重返影院。而對於整個產業來說,作爲疫情後首個成型的大檔期,國慶檔成績的好壞也是能否持續給產業注入信心的關鍵。

然後在競爭激烈的國慶檔,“國民電影”似乎讓主力受衆開始失焦。究竟誰在爲國民電影買單?映前,在各大數據平臺上《奪冠》的認知度在國慶檔影片中是最高的。從票務平臺的用戶畫像來看,《奪冠》受衆的年齡結構也趨於平衡。但是從《奪冠》口碑的實際情況來看,這部“國民電影”顯然更被年輕觀衆所喜愛。

從這一點其實需要看到的是,對於國民電影來說,年輕觀衆仍然是電影的焦點。即便國民電影因爲本身的認知度可以輻射全民,但真正的消費驅動力實際上還是年輕人。

對於《奪冠》而言,年輕觀衆對《奪冠》更具好看實際上讓整個國慶檔的競爭走勢更具懸念,在超長國慶假期裏,年輕觀衆的入場顯然纔剛剛開始,《奪冠》幕後紀錄片此前也在bilibili播出,這種更精準切入年輕羣體的方式和《奪冠》本身的高關注度都有極大的可能讓《奪冠》在國慶假期內再次迎來爆發。

1

—爲何是年輕人更愛《奪冠》?—

年輕觀衆評分更高。

根據票房平臺的用戶畫像來看,《奪冠》更容易獲得年輕觀衆的青睞。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奪冠》貓眼購票評分爲9.2分,在不同年輕用戶評分當中20歲以下的用戶評分最高,爲9.4分。而燈塔專業版也得到了同樣的數據反饋,在9.1分的淘票票評分當中,青少年評分爲9.3分,也是各年齡段用戶評分最高。

此前,《奪冠》之所以被看作是“國民電影”,原因在於這部電影聚焦的“中國女排”本身是一個具有時代感的名詞,也是80後甚至更年長用戶的青春記憶。但實際上,《奪冠》真正切中觀衆共鳴的並不僅僅是青春記憶。

對於“中國女排”這個名詞來說,八十年代中國女排的黃金時代自然是大衆最熟知的一個核心,但中國女排的最新一次的”出圈”實際上是2015年開始的。2015年,郎平帶領的中國女排重返世界盃冠軍寶座,隨後的2016年,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奪得金牌。而在2019年,中國女排再度在世界盃上奪冠徹底點燃了國民情緒,“中國女排”達到了近十年最高光。

所以,對於年輕一代的觀衆而言,中國女排的記憶實際上並不遙遠。再加上這幾年中國女排的“破圈”,代入感顯然是更強的。

此外,對於電影本身來說,電影可能更容易和年輕觀衆產生一種共鳴。《奪冠》前半段所展現的則是八十年代中國女排“爲國而戰”,後半段所展現的則是新時代中國女排“爲自己而戰”。通過挖掘和表現兩個不同時代的中國女排,電影所渴望去探討的是“女排精神”的時代意義,這一點顯然要高於對“女排精神”的時代追憶和青春共鳴。

尤其是以2016年爲主體的中國女排,在體育的外殼下關於人性、個性的展現實際上是符合年輕觀衆審美的。在一個熱血的故事下,這種對於獨特個性的主張和追求實際上同樣具有時代共鳴。這某種程度上也能解釋,爲什麼年輕觀衆爲《奪冠》打出了更高的評分。

2

—吸引年輕人爲何依然重要?—

年輕用戶依然是國慶檔“拉新”的關鍵。

去年的國慶檔被稱爲“史上最強”國慶檔,除了國慶七天(10月1日-10月7日)產出了43.8億的票房外,累計觀影人次也達到了1.17億,創造了國慶檔票房和觀影人次的歷史新紀錄。而在這種超強表現的背後,是《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等主旋律影片合力貢獻的。

主旋律影片在彌補了類型化創作的短板之後,受衆壁壘上已經消除了很大的阻礙。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慶檔19歲以下的新用戶提升較爲明顯,主旋律影片獲得了青少年用戶的青睞。

今年的國慶檔,本質上依然具備和去年相似的“主旋律”特性,所以在年輕用戶的“拉新”上仍然是一大關鍵。尤其是疫情過後,從整個產業恢復的角度來看,也應該優先帶動年輕觀衆的入場。

從電影本身的吸引力來說,《奪冠》裏面大量超燃的比賽場面還是極容易對年輕觀衆形成吸引力。從目前電影得到的口碑反饋來看,“畫面”、“感染力”、“音效”是其好評的高頻詞彙,電影在看點上在同檔期裏仍然具有一定的差異化優勢。

此外,國慶檔向來是學生主力軍觀影的一個主戰場。作爲全年最重要的大檔期之一,國慶檔前兩年通過優質內容培育出一個非常穩定的觀影窗口。

在《奪冠》定檔之後,電影的幕後紀錄片《我們——〈奪冠〉幕後紀實》也在9月30日至10月3日上線歡喜首映和嗶哩嗶哩,這種通過電影幕後故事的揭祕和解讀來增強年輕用戶對電影本身的興趣,以更精準的觸達方式來靠近年輕用戶,這也爲電影“拉新”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而從數據來看,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數據反饋,《奪冠》“學生”的受衆佔比爲24.8%,領先於同檔期其他影片。在十一長假開啓之後,學生主力軍的入場仍有可能讓《奪冠》迎來一次爆發。

無論是對於主旋律影片也好還是對於體育類型片也好,年輕用戶勢必是電影的主力受衆。電影本身對於比賽場面的呈現以及體育精神的解讀以及電影之外觸達年輕用戶的方式,對於之後同類電影來說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3

—“國民電影”—

延遲的“閤家歡”。

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導致春節檔“消失”,這某種程度上留下來一個“閤家歡”觀影的缺口。這種缺口,在今年的國慶檔有很大的可能被填補。

一方面,今年國慶檔“雙節疊加”,整個檔期擁有着更長的時間紅利。另一方面比較特殊的一點在於今年國慶長假迎來了“返鄉潮”,這讓國慶檔具有了一定的“閤家歡”觀影屬性。

《奪冠》此前定檔春節,已經爲電影積累了較廣的認知度。映前,《奪冠》認知度在國慶檔影片中領先實際上也反應了這一點。另外,《奪冠》在三四線城市的活躍度較高,在今年特殊的國慶檔“返鄉潮”中這種下沉地區的分佈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從《奪冠》內容本身來看,兩個不同時代的“女排精神”本質是關於“教育”理念在不同時代的衝突。這種“教育”的母題,實際上給《奪冠》閤家觀影提供了一個窗口。而電影在受衆覆蓋上相對平衡,尤其是對於80後往前的受衆羣體來說《奪冠》的吸引力較強,這也會吸引相對高齡的受衆羣體利用長假走入影院。

但是對於國民電影而言,真正的消費驅動力實際上還是在於年輕觀衆。從購買力來看,高齡受衆的購買驅動力仍然是子女,這一點此前在《芳華》、《歸來》等電影身上已經得到了體現。而作爲一部具有時代感的電影來說,《奪冠》對於年輕觀衆的吸引力依然足夠,而在高齡受衆羣體覆蓋上的“增量優勢”爲其閤家觀影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便利。

今年國慶檔某種程度上也承載了春節檔部分觀影需求,除了優質內容本身對觀衆的吸引之外,國慶檔幾部主力影片實際上也將“閤家”觀念推升到了一個頂點。雖然主力影片今年在開畫時間上選擇了“錯峯起步”,但在較長的十一長假內,競爭可能纔剛剛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