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了一个问题,让我颇有感触:

去年有一次在家人面前训了儿子几句,之后他就不和我说话。现在越来越严重,做的饭也不吃了,和全家都不说话,他到底怎么了?怎么办?

家庭的相处模式,是可以从具体事件上体现出来的。比如有一些家庭成员间,孩子是可以和父母开玩笑的,而有一些家长则是非常严肃不能开玩笑的;有的家庭成员间沟通是民主的,有的家庭成员间是命令的;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做朋友,有一些则是永远把孩子当孩子。

孩子的行为,实则是在表达情绪

家庭的相处模式,是可以从具体事件上体现出来的。比如有一些家庭成员间,孩子是可以和父母开玩笑的,而有一些家长则是非常严肃不能开玩笑的;有的家庭成员间沟通是民主的,有的家庭成员间是命令的;有一些家长和孩子做朋友,有一些则是永远把孩子当孩子。

每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被当作个体来看待,而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他们毕竟是你父母“,是最苍白无力的理由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发小儿。我和他从小关系就很好,我也是眼看着他和家里人决裂的。

他有一个强势的母亲,所有的事情说一不二,任何事情不能逆着她来,他父亲帮不上任何忙。他还有一个姐姐,他母亲曾经无所不用其极地将他姐姐一个相处了好几年的男朋友搅黄了,因为她不满意。

后来,他姐姐和另一个男人结婚了,生了孩子之后,离婚了。离婚的原因我不清楚,因为那时我和这位发小儿已经失去联系了,就无从问起。

说这些,只想说明他母亲的强势管教方式,中间穿插的小事儿实在太多了。

高考那年,我这位发小儿分数还可以,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是被调剂到南方一个比较远的城市中,某个很普通的大学去了。

他是想去念书的,毕竟他很清楚自己的水平,复读一年他未必能更好。但是,他母亲不同意,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于是我这位发小儿把录取通知书撕掉,按照母亲的意愿复读了。也就是那个时候,我们开始联系得少了,其实我也是在表达对他母亲的不满。

复读的那年,他果然没有前一年考得好,虽然降低了志愿门槛,但还是没考上想去的学校。这一年,被调剂到了北方省份的某个大学。也许是没办法了,也许真是觉得比前一年的学校好一点,母亲同意他去上学了。

自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回过家。大学的四年,他母亲去过学校看他很多次,但他从来没有回过家,即便是春节。据说毕业之后留在了学校所在的城市,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法回家。

以我对他的了解,忙不过是借口,对家庭的不满让他根本不想回来,因为在那之前他已经向我表达过无数次对家人的不满。

村里人很纳闷,他为什么不回家,是不是因为犯了什么事儿?因为村里人觉得我和他关系很好,就这样问我。我和几个人表达了以上我的看法,他们都表示不理解,并且说:“不会吧?那毕竟是自己家,自己爸妈,真的就狠心不回来吗?”

我没有再接话,因为也许他们永远都理解不了那种感受,就像我这位发小儿永远都不想回家一样。

当然,我这些推断没有得到过他本人的确认,也许是我一厢情愿。

但我想说的是,孩子任何一种和家庭对抗、反常的行为,都是在表达内心的不满情绪。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或是在大学阶段,那么当众的批评,也许会给他们造成很负面的体验。当然,不止是这个阶段,每个孩子的特质不一样,如果本身孩子很敏感,即便是童年期遭受批评,也会非常不满。

所以,个人感觉孩子大概率是因为积压已久的情绪得不到宣泄,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失望。

当然了,我这种分析过于主观,孩子自身可能也存在问题,只是从简单的问题描述中的确很难判断出来。

如果一定要给建议

若是家长的确批评得太狠,可以大方道歉,如果不好意思,那么就写纸条、发微信都可以。总之,要传递给孩子你的歉意及你对他的关心。

如果实在无计可施,可以找他的朋友、同学或是身边他信任的人,和他聊一聊,弄清楚真实原因。

同时,观察一下是否有其他表现,比如不爱动,容易哭泣,睡眠是否有问题等等,警惕抑郁的情况。

总结

如果从小就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管孩子,那么未被解决的情绪带到成年之后,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到那时再解决,会非常困难,因为很多人都会拒绝和父母沟通了。

专制型教育并非不好,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科学的养育孩子胜过打压后再想办法修复。如果你希望能够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更加顺利,可以读一读这五本书,他们几乎囊括了孩子成长中会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从倾听、孩子的性格培养、到沟通方式、正面管教,一共5册,让你全方位升级教育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