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目前大多數的家長在面對孩子輔導作業這一項任務時,似乎成爲了當下親子關係最爲緊張的時刻,在大多的平臺上都可以看到,孩子們被家長各種的“呵斥、批評、攻擊”,這些可能都是因爲孩子們在面對學習和作業的時候,學習態度的問題引發的,但是家長在這當中就沒有責任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爲家長作爲陪同者,很大一部分的情緒和緊張的氛圍是家長給孩子傳導的。

日常生活中,家長面對孩子回到家之後的第一反應就是“今天作業多嗎?等下趕緊先去做作業,早點做完,快點”基本上孩子回到家的第一句都是這些話語,一切都離不開作業,但是可能家長們忽略了,其實從學校到家的這段路,開門的那一剎那,孩子們可能想得到的是家長的關心,你今天在學校怎麼樣呢?學習了什麼有趣了嗎?感覺今天的課怎麼樣呢?

其實這些關心的話語,可能會瞬間地讓孩子在回到家的時候得到頃刻的放鬆,學習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緊張的。

在日常的輔導作業的過程中,大多數的家長干預的過多,孩子們在做作業的時候可能稍微看到字寫得不好,或者寫錯了,就立馬打斷指責,並且讓孩子馬上改正。

這樣的一種陪同方式,可能讓孩子的大腦神經緊繃,並且感覺得不到放鬆,反而會因爲緊張大腦的思考會不間斷的停止,然後接下來的一幕就是孩子頻繁地使用橡皮擦,但是做作業的效率並沒有提高,反而是更低了,速度也更慢了。

那麼家長如何幫助和引導孩子做作業呢?

1、儘量少用命令式的語氣,而是友善尊重的溝通

孩子回到家,可以先問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然後讓孩子適當的放鬆之後,問問孩子要先寫什麼作業,把這些自主權交給孩子,孩子會自己表達出想先做哪項作業,這樣先詢問的意義在於讓孩子由被動接受轉換成主動思考。並且給予孩子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並且耐心地等待孩子的回答,對於孩子來說,自己主動的表達遠比在父母口中聽到的命令來得更加的有效率些,所以父母應該把這些主動權交給孩子。

2、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作業量做完,適當地讓孩子休息

這樣的一些時間觀念,必須事先和孩子約定好,比如語文作業大概是在什麼時間範圍內做完,數學作業是什麼時間內完成,而且在做作業的間隙可以適當地讓孩子休息20分鐘左右,然後再繼續,而不是一下子兩三個小時的不間斷的,這不管對於大人和孩子都是一項挑戰,長時間的在同一個空間待着,也會讓人感到疲憊,所以適當地讓孩子休息,完成該完成的作業量。

3、把作業適當的分解,背誦以及書面的作業輪流安排

將孩子的作業進行適當的分類,書面作業放在最前面完成,背誦的穿插在中間進行,不會讓孩子一直覺得都是在寫作業,寫完一項作業,然後適當地讓孩子背誦一會兒,交替的進行讓孩子得到適當的休息,避免讓孩子產生過度的疲憊。這樣家長在這一過程中也儘量地少去幹預孩子,讓孩子們自己自主地完成。

如果你在面對孩子作業的時候也曾經是以上的這些行爲時,可以試着用剛纔的三種方式試試看,幫助孩子的同時也治癒了自己急躁的內心,同時也能緩解親子關係,畢竟學習對於目前階段是最重要的,但是不是唯一,因爲孩子還有他們想要的快樂生活,不要讓學習成爲孩子沉重的負擔,認真努力的同時也需要適當的放鬆和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