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到中秋節,都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在外求學或工作的人都會趁着這個假期,回到家,一家人圍着桌子坐着,賞着明月,喫着月餅,即和諧,也倍感幸福。

農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份,古時候稱爲仲秋。民間又稱爲中秋、八月半等等。

“中秋”這個詞,早在儒家經典書籍《周禮》一書中已有記載。《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文中並沒有說到月餅,說到的是粥,難道那時候祭月、拜月是用的粥嗎?

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據說最初來自古代宮廷的文人墨客,之後才逐漸擴散到民間的。

到唐代,中秋賞月開始盛行,在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開始出現詠月的詩句,中秋節也開始成爲固定的節日。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有關中秋或月的詩句吧!

1、“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這兩句詩出自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他是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詩句的意思是在紅塵俗世之中看到月亮,心裏也會覺得閒適,更何況是在這秋高氣爽,猶如仙府的地方呢!

劉禹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他被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之時,中秋賞月之時,不免抒發了他的惆悵之情。

2、“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這兩句詩出自蘇軾的《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蘇軾這首詩共有28句,寫了月升到月落,形象描繪了中秋的月亮,又生動記敘了中秋的人事。“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情景交融,是中秋詠月詩中的上好作品。

3、“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這兩句詩出自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兩句詩句的意思是; 向着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裏,向着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白居易這首詩是被流放江州時,因睹月思鄉、思人所作,面對與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作者抒發了物事人非的感慨。

4、“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晏殊

這兩句詩出自晏殊的《中秋月》。晏殊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嫦娥在月亮上遙望人間,看着人間的家人團圓,共享天倫,而自己卻孤單地與月光和桂花樹相伴。表面上看來是在寫嫦娥的孤單,實際上表達了作者的孤寂。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這兩句詩出自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張九齡是唐朝詩人、文學家,同時也是政治家,歷史上有名的宰相。

“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時此刻他應該也和我一樣,望着同一輪明月。”這兩句詩可謂是千古名句,大家耳熟能詳了。

“中秋”和“明月”有關的詩句太多了,大家能瞬間想起來的有哪些呢?歡迎大家寫在評論裏哦。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