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同時,又是鄉村振興起步,十四五規劃的開啓之年。

根據,相關數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剩下的500多萬將在今年全部脫貧。

擺脫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期盼。數千年中國歷史,一代又一代胼手胝足,也沒有讓勞動人民改變貧困的命運,即使是所謂的“太平盛世”,也沒能真正實現豐衣足食。

宏觀數據上,年底能夠全部脫貧,完成任務,值得可喜,但是難免有些地方爲了政績任務,會出現“數字脫貧”的現象;客觀事實上,我國,還是一個人口衆多的發展中國家,還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箇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按原本的賬還有500多萬貧困人口,受這次疫情的衝擊,可能會有一些人返貧。尤其,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更是難啃的硬骨頭。

脫貧不返貧纔是真脫貧。

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且,規避“數字脫貧”的現象,還要從自身出發,精準施策,把脈“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沒有內生動力,僅靠外部力量,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脫貧攻堅,主戰場在農村,要想真正的實現脫貧不返貧,就該集中力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纔是關鍵。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是發展的根本

農村沒有集體建設用地,意味着什麼呢?

本人認爲,意味着掐死了“鄉村振興”的希望,扼制住了農村永續發展的命脈,堵死了脫貧攻堅的後路。

根據一些研究機構的測算和估計,全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存量規模大約在5000萬畝以上,農民空置的宅基地可以用於整治的有1億畝左右。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分爲三大類: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和經營性用地。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一些地方已經試點入市,享受着和國有建設用地同等的待遇,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從地方試點來看,5月到8月,焦作、嘉興、東營、徐州、連雲港等城市陸續敲響了各自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第一槌。由於城市區位和出讓年限不同,出讓單價在16萬-81萬元每畝不等。其中,嘉興首宗入市地塊地理位置較爲優越,由一家文化旅遊公司以每畝單價約81萬元的價格拍下一宗面積23畝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用以開發旅遊和民宿。

新版《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草案中,則重點提到了另一種用途,即鼓勵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使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的大頭,在於閒置宅基地這邊。目前,鄉村空間規劃相對缺位。只有,拼命的守住“閒置的宅基地”,統一集中起來,入股參與適合當地發展的項目,共享收益,爭取一定的話語權。這樣,纔不會喫虧。同時,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堵住了返貧的口子。

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是鄉村持續發展的第一要素,賣掉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就是賣掉了村莊子孫後代永續發展的權利!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載體 — 合作社

截止2019年底,農民合作社達到220.1萬家。

目前的現狀,80%的合作社都是空殼,難以有效的運營下去。要不非法集資跑路,要不缺少合理的運營管理經驗,甚至有的騙取國家補貼款項,等等的諸多因素所致。

但是,合作社,又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載體。一般村子要發展,都會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存在。

說起合作社,大多小而分散,質量不高。內部帶動農戶,很多地方的農民把土地都入股都合作社裏;外部有要聯繫市場,很多的農產品,加工包裝,統銷售市場;上游對接企業,開拓更多的客戶資源;下游,面向消費者,還得保證產品的品質管控;是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重要環節。

農村是熟人社會關係網,信用合作,是合作社發展的命脈,也是拐點。

合作社,能夠有效運營下去,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堅持“信用、合作、消費”三位一體。

合作社,具體細分:資金互助社、土地合作社、房宅合作社、消費合作社等等。

在合作社內部,一方面:成立互助金融體系,讓農民有了自己的金融。村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財產權,集體成員權,資金、資源、資產、產品等就可以在內部實現金融化,從而使村民信用資本倍增。在此基礎上的生產合作、消費合作和治理合作的有效性會倍增。村社互助金融,直接可以解決農民貸款難和老弱病殘的福利,同時配合或參與村集體項目,互助金融的收益,除了管理費用開支之外和發展預留金,另一部分可以用來孝敬老人,互助病殘;另一方面,可以成立一個互助會,由村內的長者、有權威的鄉賢組成,監督合作社的規範化運營。從而,改善黨的領導和鄉村管理,達到善治鄉村典範。

如何運營好一個高質量的合作社呢?

個人建議,必須在合作社內建立互助金融體系,讓農村集體經濟開始自我造血,才能一步一步完善鄉村金融體系。鄉村就是一個熟人關係網,你幫我,我幫你,早就有互助之源。

入股合作社,可以設立五種類型。1.鄉賢股:2-5萬,三年內不要利息,是天然的理事或監事;2.長者股:2-5天,優先獲得分紅;3.集體股:集體若有資金,可以入股互助金融合作社;4.社會股:政府、企業或社會組織可以支持一定額度的“種子資金”,用於支持互助金融合作社的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5.資產股:集體和村民可以自己的閒置房屋或土地,經資產評估小組評估和理事會通過後,可以入股互助金融合作社。

合作社有了資金,如何來使用呢?

合作社的股金主要用於開展資金互助業務,發展過程中的生產生活資金需要;合作社通過資金互助業務產生的資金佔用費收益,優先給長者社員分紅,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公益金、風險金和管理費;合作社有一定的收益積累後,通過理事會討論決定,可用收益的一部分作爲投資,開展土地、房屋收儲,統購統銷等服務社員的業務。

搞資金互助,放貸後風險如何管控?

一是封閉運行,不對外吸儲放貸。互助金融合作社只在村社內部成員之間開展資金互助業務,村社內部天然的血緣、地緣關係,便是熟人社會最好的信用保障;二是控制額度。互助金融合作社成立初期,理事會要商議一個最高的借款額度,一般不超過5萬元;三是需要一定的擔保和抵押。根據借款人的借款金額、用途和期限等情況,可以要求借款人需要已入股的社員擔保,或用自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房屋作抵押,才能獲得借款;四是規範的借款流程。每筆借款都需要借款審批小組的審查和理事會的審議,通過後才能放款,任何個人包括理事長都不能直接批准;五是做好借後管理。借款完成後,合作社需要多和借款戶溝通,幫助其做好經營,做好後期服務,可提升借款人的還款能力。

做到這三步,合作社才能持續的運營下去。只有種下梧桐樹,才能引來金鳳凰。但是,只要合作社這個載體能夠形成完善的金融體系,壯大了集體經濟的力量,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本下鄉與之合作。

只有這樣,合作社運營好了,才能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動更多的農戶脫貧致富,讓返貧止步於此。

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柱

未來,文旅、農旅、康養、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項目,投資的聚焦點,就在農村。

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休閒農業園區,鄉村康養綜合體等,還是要將第一產業 (農、林、牧、漁) 、第二產業 (農產品加工業、手工業等) 和第三產業 (旅遊業、房地產業、住宿餐飲業、文化產業等) 進行有機融合,產業支撐是重點。

從策劃、規劃設計的角度考慮,要做到“四生同步”即生產、生活、生態、生意同步;規劃,要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計消費鏈和消費環境營造,全面、科學的植入產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夠可持續發展;設計,每個分區的具體節點,要把當地世代形成的風土民情、鄉規民約、民俗演藝等結合,讓人們可以體驗農耕活動和鄉村生活的苦樂與禮儀,以此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係,從而產生符合自然規律的自警、自醒行爲,在陶冶性情中自娛自樂,化身其中,缺乏文化內涵的項目是不可持續的。

從目前來看,這些項目,有“特色產業帶動、特色資源吸引、農業休閒、觀光體驗園升級”等模式;根據本村的情況,具體招商引資哪些項目落地,還得因地制宜,綜合考慮分析。

只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了造血細胞,纔會帶動大片區的脫貧致富,有效遏制住返貧的跡象。

採取合理的規劃設計,通過農旅來做品牌,讓品牌帶產業,才能拉動農村經濟發展, 實現以農業爲基礎的產業價值增值, 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村的大量閒置和低效建設用地,將藉助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來盤活。尤其是宅基地作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的大頭,將成爲鄉村地產的核心載體。讓農業地產,以後成爲“價值連城”的地塊。通過出讓、流轉、租賃、入股、抵押等形式,將集體建設用地、村莊、農用地相互結合,開展多種模式的項目開發,一方面可以解決農村宅基地和經營建設用地的大量閒置問題,一方面可以整治、拆並、調整大量散落的、規模小的村莊,形成聚集化、現代化的田園居住區,促進鄉村就地現代化。

最根本,還得靠在集體建設用地上“種”廠子、房子、智慧鄉村、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種”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大項目;沒有了集體建設用地,靠什麼來發展重點產業和項目,靠種莊稼嗎?農民,還能翻身、脫貧致富,享受改革的紅利嗎?

農村沒有集體建設用地,鄉村振興的任何項目都落不了地!

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就得集中力量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纔是關鍵!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文 / 李國民 / 跨界融合策劃人 / 三農觀察員 專注文旅、農旅、康養等項目的前期策劃、規劃設計!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關注“唯美鄉村”微信公衆平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