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全世界中華兒女共同的節日,團圓的節日,雖然這個中秋,大陸和海峽對岸的臺灣仍未能“團圓”,但這一抹”鄉愁“似乎不久就要被”團圓的喜悅“替代了。

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顯性外在體現,節日文化包括一個民族的人文風情、飲食文化、宗教信仰和精神氣節等多個方面。

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過中秋節的習慣也都略有不同,相比於大陸,臺灣的中秋節也有一些不一樣的“玩”法。

秋暮夕月喫月餅

中國自古就有賞月、拜月、祭月的習俗,比如《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唐宋時期世俗社會活力四濺,玩賞月亮、祭拜月亮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

臺北101夜景

喫月餅的習俗暫時不知道源自何時,但至少宋代就有 ,蘇東坡喫了一口讚不絕口:“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總的來說,臺灣和大陸的風俗相近,畢竟長期以來大量東南沿海的居民越過海峽,前往臺灣島開墾發展,他們也把當地的風俗帶到了臺灣。

丁紹義的《東瀛識略》中就寫:“臺民皆徙自閩之漳州、泉州、粵之潮州、嘉應州。其起居、服食、祭祀、婚喪,悉本土風與內地無甚殊異“。

那可不嘛,本來就是一家人,還能有啥不一樣!

喫個柚子求“祐子”

臺灣的中秋還有個習慣,除了月餅還得喫個水果,那就是熱帶亞熱帶特產的水果柚子。

柚子名字聽起來就挺好聽的,和“祐子”諧音,過節喫個柚子也算求個好彩頭。

再加上中秋前後恰好是柚子成熟的時期,時令的水果喫起來總是那麼香甜。

不過對於北方人來說,尤其是在古代交通不便運輸業不發達,喫柚子確實不太可能成爲“習俗”。

喫烤肉

在臺灣在中秋節喫烤肉越來越流行,甚至逐漸變成了一種“習俗”,不過根據一些臺灣民俗學家的研究,中秋開始喫烤肉算起來越不過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中秋喫烤肉應該是源於商業化的推動,就像現在“雙十一”也變成了一個“節日”一樣,二十多年前臺灣兩家較大的烤肉醬品牌似乎商量量好了一樣,在中秋前夕發出廣告,打出了“中秋夜,烤肉夜”和“一家燈火萬家香”的廣告。

在瘋狂的廣告“轟炸”下,臺灣人民似乎潛意識裏接受了中秋節就應該喫烤肉的說法,就這樣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而且相當流行。

設想一下,在中秋月圓之際,一家人中舉爐火旁,聞着肉香,看着煙氣嫋嫋,也爲中秋節增加了一些煙火氣。

當然,臺灣的中秋節更具在“中國特色”的還是——放假回家。

每當中秋佳節,回家都是無數中華兒女的純真願望,所以每當這時候,“中國特色”的大量人口流動帶來的交通擁堵不僅在大陸上演,也在臺灣上演。

剛剛看到的臺灣新聞,就有人吐槽,烤肉都熟了,車還堵在路上。

最後,兩岸中華兒女一家親,願臺灣迴歸祖國的道路永遠暢通,希望兩岸可以共話團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