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姜子牙被譽爲兵家鼻祖,是周朝最重要的開國功臣之一。在滿清朝廷強行將關羽推上武聖這個位置之前,姜子牙纔是響噹噹的武聖。明代詩人黎景義在《太公望》一詩中就曾讚道:“詒謀仲父荊氛斂,授策留侯漢火然。”

姜子牙生活在商末周初,由於年代久遠缺乏歷史資料,所以在姜子牙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團。關於姜子牙的出身,《戰國策·秦五》中記載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意思是說,他本來是齊人,入贅妻子家,但是後來被攆走了,他在朝歌當個屠夫爲生。《尉繚子》和《韓詩外傳》中,也有相似記載,還補充說他除了當過屠夫還在棘津賣小喫。在《史記》中的記載要稍微詳細一些,指明瞭姜子牙的先祖是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是呂國後人。由此可見,姜子牙原本家族顯赫,但在他出生時已經沒落,好在姜子牙老年時遇到周文王姬昌,從此一躍成爲周朝的開國大功臣。

▲姜子牙劇照01

那麼呂國在哪裏呢?呂國的開國君主是伯夷,伯夷是大禹治水這項工程中最重要的助手,就是因爲他輔佐大禹治水有功,所以被封在呂地。到了商朝晚期,呂國加入了周王伐紂的同盟,在商朝被滅掉後,周武王將他們繼續封於呂地。古代學者認爲呂國是在河南南陽,但是在近代,隨着考古發現,這一說法可能會被推翻。

考古發現的諸多事實,卻證明呂國並不在南陽,而是在山西。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靈臺縣發現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銅簋(guǐ),其中有銘文:“呂姜作簋”。這個銘文表明瞭墓主人的身份,是一位叫做呂姜的呂國貴族婦女。

▲西周呂姜銅簋02

這一件青銅簋出土於靈臺縣獨店鎮吊街村,這一帶便是古代文獻中的古密須國。所以專家推測,這件青銅簋是呂國與古密須國聯姻後,那位呂國貴族女子攜帶的陪嫁物品。以此推測,至少在西周時期,呂國的所在地應該在中國北方,而不是南陽,至少它距離古密須國不會太遠。

而解密後的殷墟甲骨文也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在甲骨文的卜辭中有不少關於“呂”的記載:這裏是商王的田獵之地,經常遭受“吉方”國騷擾或者入侵。這些記錄提供了一個重要線索,“呂”就在“吉方”附近。而很多歷史學家認爲“吉方”大致位於山西西部,而“呂”也應該位於山西西部或者西南部。而且按照這個發現來看,現在山西的呂梁山、呂鄉等地,可能就是當時呂國留下的歷史遺蹟。

▲呂梁山風景03

而姜子牙很可能就出生於這一地區,這一地區離朝歌、渭水相對較近,與傳說中姜子牙曾經在朝歌生活、在渭水釣魚的事蹟,十分貼合。

司馬遷在《齊太公世家》中曾經猜測姜子牙在商紂王朝中擔任過官員,但因爲不滿朝政而棄官離開,此後便一直隱居或者四處遊說,直到遇見了周文王。按照這種推測來看,那麼姜子牙曾經當過小販或者屠夫,應該就是在離開商紂王朝之後發生的事,也就是由於這種經歷,所以被人誤解爲姜子牙出身低微。

▲姜子牙劇照

在後來周武王給商紂王定下各大罪狀時,曾經提到過他:“遺其王父兄弟不用,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責商紂王不以兄弟親戚來協助處理政務,反而將逃犯或者奴隸這些出身低微的人加以重用。

這些記載於《尚書》和《史記》中的說法,在後來發現的甲骨文中也得到了證實。那麼如果姜子牙出身低微,便正好與這一罪狀自相矛盾,所以通過這個記載以及之前的青銅簋等線索,專家推測出姜子牙的身份肯定來歷非凡。

▲商紂王劇照結語其實在非常講究出身的先秦時代,如果姜子牙僅僅只是一個市井之徒,那麼他能得到良好教育的可能性絕對是微乎其微。就算他一邊自學成才,一邊得到了教育,如果出身門第不夠分量,那麼周文王無論如何也不會將之拜爲太師。縱觀整個先秦時代,在歷史上留下了記錄的名人,幾乎沒有一個是真正出身寒微之人。

參考資料:

《太公望》

《戰國策·秦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