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人,一生光明磊落,但最後卻深陷政治鬥爭的泥潭,弄得晚節不保,但也有些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非常受人敬佩的。那些沒能夠善終的人,都多都是看不到未來的政治形勢,在混亂的政局中亂了陣腳,最後弄得人財兩空,家破人亡。

唐朝有一段時間是武周政權,也就是武則天執政的時期,當時很多唐朝的舊臣對武則天是不滿意的,但是因爲武則天有權,很多人是敢怒不敢言,很多人是表面臣服武則天,背後其實在籠絡勢力,準備將武則天這個女人弄死。

武則天劇照

公元705年,武則天已經在病牀上躺了很長時間了,當時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和張昌宗在後宮胡作非爲,最後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其他勢力發動政變,將武則天的面首殺掉,李顯成爲了皇帝。其實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是有很長時間準備的。

張柬之在御林軍中早已經安插了自己的人。和宰相張柬之一起策劃推翻武周的那個人叫楊元琰,他們兩人一起泛舟江中心的時候,說到了對武周的不滿,於是兩人就萌生了推翻武周的想法,當張柬之當上宰相後,直接讓楊元琰出任御林軍的將軍,這就爲後來張柬之發動政變提供了便利。

後來張柬之又聯合了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在推翻周武政權的過程中,張柬之籠絡了大量的文臣武將。等時機成熟,張柬之說動手就動手,事後李顯也就是唐中宗成爲了皇帝,中宗當上皇帝后,對於張柬之等人的特殊功勳,中宗冊封了五位大王。

武則天劇照

不過張柬之等人卻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張柬之在發動政變的時候,並沒有做到斬草除根。武家子弟武三思等人,張柬之並沒有對他們動手,張柬之的理由是,動武則天就好了,武家的其他子弟是皇帝的事情,正因爲如此,最後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將張柬之等五位王全部貶黜,張柬之在被流放到新州後鬱鬱而終,而昔日爲中宗立下汗馬功勞的其餘四個王也被殺害。

張柬之像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被武家殺害了,我們上文說的楊元琰就有一個好的結局,楊元琰是典型的官二代,史書記載,小時候的楊元琰說話比較遲,但是,這對長大後的楊元琰並沒有影響,此人進入政壇後,有着敏銳的政治洞察力,當時他感到朝局有變,於是他便請求剃度出家。

唐中宗並沒有答應楊元琰這位功臣的要求,時任宰相的敬暉聽聞楊元琰出家後就嘲諷他:楊大人啊,我之前沒有聽說你要出家當和尚,如果早聽說的話,一定會答應你的要求。因爲楊元琰的鬍鬚也比較多,敬暉就說,將你的鬍鬚剃掉,想必也是一件好事,其實這都是敬暉在嘲笑楊元琰。

此時的楊元琰更加感到不妙,於是對敬暉說,這是自己的心願,還望答應。最後朝廷同意了楊元琰的要求。就在張柬之,李多祚被捉拿的時候,楊元琰卻逃過了一劫,雖然他也被抓起來調查,但最後卻沒有什麼意外。唐睿宗執政時期,楊元琰做官做到了刑部尚書,最後被封爲了魏國公,一直活到了七十九歲,善終。張柬之慘死,楊元琰善終,這很能說明兩人的政治才幹。

本文參考文獻:《舊唐書·列傳·卷一百三十五》;《東飛伯勞歌》;《請罷姚州屯戌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