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西大門”的萍鄉市日前改造後的南門橋終於通車了。這座大橋自古就是萍鄉市的最主要交通要道和商貿流通的必經之路,陸地連接着湘贛,水路可達湘江。但是關於南門橋的來歷,或許人們知道的甚少,記載的也不多。對於此橋的記憶,作爲萍鄉市民你還能記得多少?

升級改造後的萍鄉南門橋。

南門橋,原名叫萍實橋,位於安源區躍進路南端,爲3孔石拱橋,原橋長48米,橋寬9米 據史料記載,南門橋自明洪武六年( 1373年)知縣李順英重建後,後曾經十次重建,原先的建築爲清同治三年( 1864年)所建。此橋以楚昭王得萍實之傳說而命名,是萍鄉市始建年代最早的橋。

升級改造後的萍鄉南門橋。

據《萍鄉縣誌》記載,該橋早在三國吳寶鼎年間,由邑人李熺修建,原爲木板橋。初建時“墩址不及實地,植松爲椿,松以橫木,壘石於其上”,因頻遭水患和日曬夜露,年歲一久,水浸木朽,多次毀,多次興,幾度“橋全塌”。數百年來皆爲木質板橋。至明洪武六年( 1373年),知縣李順英重建,天順年間毀壞;弘治年間又倒塌;知縣何孔時建,萬曆十六年( 1588年)被洪水沖壞;崇禎七年(1634年)城南譚姓重建,後又毀壞。至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年)知縣沈廷標,和葉應祥等重建,始以石橋取代板橋;乾隆三十年( 1765年),葉應祥建石欄、石柱,將其修繕一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被毀壞;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李振桂等建石欄八十九柱,道光十五年( 1835年)文煃等重建;同治三年(1864年)年官民籌資重建,爲三孔石拱橋,長61米,寬6.55米,高10.1米,跨河44.5米,橋面覆之水泥。 1987年又加固加寬21.4米,增建水泥柱、鐵柵欄杆,南北走向,仍維持原貌橫跨萍水河。1998年12月修路時在橋頭出土一隻石獅,上刻有“萍實橋,大清同治甲子三年立”,是目前所見文獻中記載萍鄉城始建年代最早的石橋。

造後的萍鄉南門橋。

萍實橋古時就是吳楚商旅必經之道,陸路連接湘贛,水路可達湘江。康熙年間,萍鄉知縣遼東人尚崇年賦詩《題萍實橋》:

迢遞滄洲田板橋,閒聽漁夫話前朝。

昭王未辨威吳策,萍實先興霸楚謠。

草木有情青山在,河山無恙翠華遙。

行人日暮多秋思,誰向津亭倚洞簫。

改造前的萍鄉南門橋。

清邑人羅淳祚亦作《萍實橋憶古》描繪古城與古橋之韻味:

客到橋南別有情,吳時萍實晉時名。

羣山樹色平依檻,一道江流曲抱城。

淺渚靜餘春草碧,水鷗閒逐暮雲輕。

共誰細數千年事,隔岸商船笑語聲。

南門橋改造施工交通導流示意圖。

詩人妙筆生花,只寥寥數句,萍實橋悠久的歷史、安靜的江南城邑、萍城獨具的風景、優美的自然環境,就已生動地躍映於眼簾。“一道江流曲抱城”,萍水蜿蜒自北繞城經東南而西去的景緻,勾畫出當年萍鄉古樸的韻味,真是令人陶醉,浮想聯翩。

升級改造後的萍鄉南門橋寬闊的橋面。

歷經時代變遷,風雨洗禮,如今的萍實橋橋墩、橋面、橋欄已煥然一新,全無舊時蹤影。原來橋頭刻有的“萍實橋”,清同治甲子三年( 1864年)立的兩個石雕獅子早已不知去向。20世紀70年代,一些“乃古”(萍鄉話小男孩意思)一到夏天就在橋下洗澡游泳,膽大者從河邊水中爬上至橋面上,然後攀爬到距水面足有兩丈之遙的橋墩之上,這些後生縱身一跳,躍入水中,一曰 “跳墩”,一曰 “射入水”,甚是刺激,引得衆多路人駐足觀看,至今還記憶猶新。

萍鄉南門橋石拱橋下的構造。

特別是春、夏、秋三季,南門橋是萍鄉市民納涼嬉戲的好場所,有的端坐竹椅,一把蒲扇;有的躺在竹牀之上,一支香菸;有的一根竹笛,聲鳴清脆;有的一把二胡,悠揚斷腸……人們悠閒自得,細語閒談,彷彿夜風襲來,可吹去生活中的煩惱,拂去勞作時的疲乏。現今,橋南在城市改造中開闢出休閒空間,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打牌的……好不熱鬧,古老的大橋,見證這歲月的變遷。

升級改造後的萍鄉南門橋。

如今,萍實橋又進行了升級改造,增加了橋拱,拓寬了河道,擁有雙向六車道的橋面,橋上增加了68塊浮雕,該橋的“顏值”更加提升,此橋依然是南門通往東路和南路的出口,人們慣稱之爲“南門橋”,原名“萍實橋”卻已經淡忘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