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長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些許摩擦,有時孩子會因爲一些事情發脾氣,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父母也覺得孩子不懂事,道理給孩子講了好幾遍,還不依不饒,慢慢的耐心就磨滅了。而這些看似尋常的小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上升爲親子矛盾,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其實,要平息孩子怒火,是講究方法的。

平息孩子怒火,胡可用這三個字

相信看過《不可思議的媽媽》這檔綜藝節目的觀衆對演員胡可一定不陌生,因爲她處理與兒子的矛盾衝突時使用的方式實在是讓人欽佩。

在一期節目上,小魚兒要求媽媽在喫飯的時候給他組裝玩具,但是胡可拒絕了,並告訴他喫完飯才能給他安裝,小魚兒在遭到媽媽的拒絕後立馬開始發脾氣,又哭又鬧。當時在場還有很多人,面對在衆人面前哭喊的兒子,胡可也沒有生氣,而是耐心地跟兒子說:"我知道你很想要,很難過,可是先喫飯這是規矩,我們必須要遵從。"小魚兒在聽完媽媽的這番話後也慢慢的冷靜了下來,最終還是喫完了飯。

胡可在孩子無理取鬧時並沒有指責,而是告訴孩子這三個字—"我知道"。網友們對於胡可的這一教育方法也是讚不絕口,並說"我知道句式,值得學習。"

此外,小魚兒還有一個哥哥安吉,不僅可愛帥氣,還很懂事貼心,有一回弟弟走丟了,他滿市場的找,終於找到弟弟後,不是責備,而是給了弟弟一個擁抱。這一暖心的舉動更是圈粉了不少人。相信能培育出這麼優秀的孩子,與胡可夫妻良好的教育方式一定是分不開的。

告訴孩子"我知道",這樣"好"在哪裏?

孩子更能感受到被理解

胡可曾在微博上說他們夫妻育兒的三個點:平等、體驗、自由。告訴孩子"我知道"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實很能夠去理解他,而且也會讓孩子懂得去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讓孩子變得更善良懂事。

與孩子溝通時,如果缺乏共情,孩子可能會變得失落,甚至覺得受到傷害,認爲父母不理解自己。久而久之,孩子以後就會很少跟父母袒露心聲,從而影響父母真正瞭解孩子的需求。

例如,有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第一時間往往是批評教育,給孩子講道理,可是這樣的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孩子不僅聽不下去,下次還是再犯。那是因爲父母這樣教育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而是主觀的認爲孩子想法還不成熟,想暫時解決這件事情,可是這樣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和問題所在,僅僅是因爲父母的壓迫而暫時不敢生氣而已。

教育孩子有方法,共情是關鍵

胡可在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時曾說:"我會先認同孩子的這種失落感。"也就是,先認同孩子的情緒,與孩子達到共情。

有科學研究表明,20-25歲後,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的那部分才逐漸發展成熟。所以說,其實孩子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現象,父母應該首先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做他們的共情者。

那麼,怎麼樣才能達到與孩子共情呢?

01.進入孩子的世界:胡可就曾表示: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孩子就要像對待大人一樣,尊重她的個人意願。要想達到與孩子"共情",父母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儘可能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在想訓斥孩子或是批評孩子之前,先想想"如果我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做?"比如孩子很愛發脾氣,很愛哭,那麼父母應該去找到孩子喜歡發脾氣,喜歡哭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認爲孩子不懂事。

02.學會傾聽: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爲標籤所標定的人。"家長千萬不要自認爲很瞭解孩子,就隨意地孩子下定義。父母應該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感受,在聽的過程中給予孩子一定的回應,並且在聽完之後又把孩子說的再複述一遍。這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的有在仔細聽他們的想法,與父母的關係就會更加密切。

總而言之,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應該儘可能的說類似:"我知道、我懂得..."等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話語,因爲這樣更能與孩子產生共情,教育出的孩子更懂尊重他人,也會更善良和優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