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最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自然是長平之戰了,這一戰下來讓趙國徹底失去了跟秦國叫板的資本,而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也進一步加快,長平之戰成就了白起,同時也讓另一個人深深被釘在恥辱柱上,他就是趙括,其實仔細看看長平之戰的細節,就會發現趙括挺冤枉的。

在後人看來,趙括是個只會讀死書的人,他不懂兵法,滿口嘴炮亂噴,屬於只會說不會做的人,其實並非如此,首先趙括是個官二代,他父親是趙奢,趙奢的能力不低於戰國四大名將,其實趙括不需要努力,就能繼承父親的爵位,可他仍舊主動提出要上戰場,爲國立功,從這點來看,趙括的品德不低。

趙括曾經跟父親趙奢談論兵法,連趙奢有時都會被兒子駁得啞口無言,可見趙括是有料的,不如趙奢怎麼會被駁倒呢,在長平之戰時,趙國前期是廉頗去打的,後面才換爲趙括,要知道趙括上場的時候,趙軍已經是疲憊之師,而且當時軍糧幾乎喫完了,這樣情況之下,換了誰去也差不多。

趙孝成王作爲趙國老大,他臨時換趙括上去,雖說是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可實際上在他看來,廉頗耗了這麼久,也不能擊退秦軍,在他心中已經不存勝利的希望了,他只是想死馬當活馬醫,換趙括上去試試看而已,雖然趙王有決定權,但這種大事他肯定要跟朝中官員商量的,衆人都覺得趙括行,最終才讓他上的。

就算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就算趙王人比較傻,難道趙國就沒有一個人聰明人嗎?可見趙括能力絕對是有的,只是他運氣不好,本來就快要一敗塗地了,他才突然被人推上前線,而且更加倒黴的是,他噴上了白起這尊殺生,假如他的對手稍微弱一點,趙括也不會這麼容易敗了。

想必而言,白起就聰明多了,後面秦軍攻打趙國時,秦王不讓他出戰,後期秦軍已經打不贏了,秦王才央求他出戰,白起就很聰明,他找藉口拒絕,因爲他知道這已經打不贏了,自己上去只是丟臉而言,趙括卻不明白,他的情況跟後來白起差不多,可趙王讓他上,他二話不說就上了,這叫精忠報國,從這點來看,他比白起跟值得尊敬。

爲什麼趙括在後人心中形象那麼差呢?主要責任還是司馬遷,他在《史記》中把趙括寫得太不堪了,連他媽都說他不行,到底他媽有沒有說過,誰也不知道,反正司馬遷就這樣寫了,結果趙括的名聲被他寫臭了,成王敗寇,當趙括作爲失敗者,後人給他寫的時候,自然寫得很不堪了。

假如趙括打贏了長平之戰呢?那麼前期他的"紙上談兵"就會變成"真知灼見"了,爲什麼大家要把髒水往趙括身上潑呢?王陽明總結起來,他說這是後人的"一股戾氣"而已,當一個人失敗時,每個人都想去踩一腳,這叫鬥地主,你覺得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