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瀋戰役之前,東北戰場的形勢已經比較明朗,雖然統帥部還在撤守問題上舉棋不定,但國軍敗局已定,而其中一個比較大的爭議就在於,對於被包圍在長春地區的兩個軍約十萬人左右的國軍,究竟應該怎麼辦?委員長提出讓瀋陽守軍出動,去接應長春部隊,瀋陽則認爲,長春部隊必須突圍出來,否則就不去接應。

長春此時的守軍是兩個軍,一個是滇軍六十軍,另一個是嫡系的中央軍新七軍,孫立人起家的新編三十八師此時就被編在新七軍的序列中。但這兩個難兄難弟的關係並不和睦,反而十分緊張,相互之間很不信任。新七軍覺得六十軍隨時都有有可能起義,六十軍覺得新七軍總是看不起自己,在物資供應上總是藉故刁難。

六十軍是滇軍,在東北戰場損兵折將,總是被用在急難險重的任務方面,而有好處的時候,卻輪不到他們。最讓六十軍感到惱火的是,在他們風塵僕僕從吉林市撤回到長春的時候,糧食都已經被新七軍佔有己有了,六十軍的糧食供應無法保證,新七軍在供應問題上,總是推三阻四,刁難六十軍。

1948年初,委員長就提出,東北部隊應該放棄東北,退入關內。在和廖耀湘談話的時候,說到了這個問題,廖耀湘大感震驚。但在之後陳誠被迫辭職之後,委員長卻找了衛立煌去接盤,而衛立煌到任之後堅持重點防禦,將部隊退縮到錦州、瀋陽和長春三個重點城市,並且認爲只要美國能繼續接濟裝備,就有能力守住,擺出了決不放棄東北的架勢。委員長看東北局面有失控的危險,只好又用自己的老辦法,摻沙子。

範漢傑到了東北,就開始和衛立煌鬥。瀋陽是國軍在東北的中心,衛立煌認爲所有的物資必須集中到瀋陽,再由剿總統一分配。理論上說,衛立煌這麼想也沒錯,這時候東北的部隊都是中央軍,他無法完全控制,只能希望通過控制物資分配來控制部隊。但範漢傑認爲物資都是經過錦州再到瀋陽,再從瀋陽調運回到錦州,耗時費力,沒有必要。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範漢傑一度提出辭職,最後只好在錦州又成立一個補給區。

委員長認爲東北反正守不住了,應該放棄東北,直接撤入關內。從後來的發展看,委員長這個想法其實是對的,如果此時能夠順利將東北部隊撤回關內,加強華北和山東地區防禦,解放戰爭就有可能沒那麼順利了。但委員長這個想法不僅衛立煌反對,廖耀湘也堅決反對。在這個問題上,廖耀湘站到衛立煌一邊去了,委員長又十分光火。

統帥部和剿總、錦州指揮所吵架還沒吵出來結果,到1948年9月,情況開始變了,因爲解放軍這邊也吵了一陣子,先做出了決定,先打錦州,只派一個縱隊帶着六個獨立師包圍長春,其他部隊都迅速南下,包圍錦州,先攻義縣,再攻錦州。解放軍都開始行動了,國軍這邊吵架還是沒有結果,只能被動應戰。

委員長既然認爲放棄東北已經是必須的,爲什麼卻猶豫不決呢?問題就出在長春的問題上,委員長要求瀋陽部隊接應長春部隊突圍,而瀋陽部隊認爲這時候解放軍包圍長春,圍而不攻,就是在釣魚,在等着瀋陽國軍離開瀋陽去救援長春,然後在半路上設伏打援,所以絕不能出瀋陽去長春,去就是送死。

不能不說,作爲黃埔六期的小師弟,廖耀湘對自己黃埔四期的林師兄的想法猜得還是比較準的,因爲這時候的東北解放軍就是在守株待兔,只用小部分兵力圍困長春,大部分兵力則沿鐵路線兩側部署,就等着瀋陽國軍來自投羅網。反正不管瀋陽來不來救援,忍飢挨凍的都是長春的十萬國軍,解放軍有狗皮帽子,有豬肉燉粉條,不怕你不來。

但廖耀湘堅持不肯上鉤,衛立煌也拒絕增援長春,東北解放軍數十萬大軍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終於在9月份下定決心,不守株待兔了,要去打錦州。這時候錦州危急,連連求援,委員長也不斷催促廖耀湘趕緊救援錦州,廖耀湘仍然認爲解放軍這是慣用的圍點打援,覺得目的是在釣魚,等着他去增援,然後在路上設伏圍殲,死活不肯去,堅持要先到營口,準備好後路再說。

廖耀湘磨磨蹭蹭,就是不肯積極增援錦州,等到1948年10月2日,終於同意接受委員長的命令,不情不願的增援錦州。可是2日同意出兵,到8日部隊才集中起來,十日纔出動,佔了阜新,前進到新立屯一帶,就不肯繼續前進了,又開始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一直到錦州已經被解放軍攻佔,他還在這一帶磨蹭,聽到錦州的消息,就又想去營口了。

本來解放軍在圍攻錦州的時候,在黑山一帶對廖耀湘兵團只是阻擊,並沒有真圍殲的打算,要等到佔領錦州之後再考慮打廖耀湘,結果廖耀湘和委員長又開始吵架,繼續在新立屯一帶磨蹭,等到二十日才說服委員長同意他先退到營口一帶,但這時候已經來不及了,在黑山大虎山一帶,就被解放軍攔住過不去了,最終在這裏被亂拳打死,十多萬東北國軍精銳灰飛煙滅。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次廖耀湘擔心增援長春是解放軍圍點打援,主要目的是消滅自己的第九兵團,因爲這是東北國軍唯一的重兵集團,也是唯一的能夠出城野戰的部隊了,這時候的判斷是準確的。而且,這時候長春國軍對整個東北國軍來說,已經形同雞肋,成了魚餌,堅持拒絕救援還是正確的,如果廖耀湘冒險增援,只怕東北就要提前全境解放了。

但在解放軍已經開始圍攻錦州的時候,廖耀湘還是認爲解放軍的目標是自己,不肯救援錦州,這就是戰略短視了。

錦州對整個東北的重要性來說,是毋庸置疑的。因爲這時候的國軍已經採用了聯勤體系,所有部隊的物資供應都依賴於當時中國並不發達的鐵路體系,只要遠離鐵路線,或者是鐵路線被解放軍切斷,國軍就不能動彈了。而錦州正是東北和華北的鐵路連接點,保住錦州,東北國軍還有退路,錦州失守,數十萬大軍要從營口撤退,更是難上加難。

當然,在錦州已經失守的情況下,華北候鏡如兵團遲遲無法突破塔山防線,委員長還是堅持讓廖耀湘兵團繼續西進,要和候鏡如兵團合力收復錦州,這就是完全對東北解放軍的實力不夠了解導致的戰略誤判了,導致廖耀湘兵團在新立屯一帶盤桓了五天,既不西進,也不南撤,也不回瀋陽,幾乎就是神助攻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