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給2個臥龍崗諸葛草廬的題字,“廬”字都寫錯了嗎?

這個問題是這樣的,郭沫若先生給傳說中的“臥龍崗諸葛草廬”都寫了題字。

目前中國有兩個“臥龍崗諸葛草廬”。一個在河南省的南陽市,一個在湖北省的襄陽市。這兩個地方都說諸葛亮生在自己的家鄉,著名的《隆中對》也都在自己的家鄉。

南陽,古稱宛,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的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古代也曾隸屬於湖北襄陽行政區。所以,很容易把南陽與襄陽看成一個地方。

郭沫若題寫的河南南陽“諸葛草廬”

這個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圖片上,說郭沫若先生的“廬”字,確實不是標準版簡化字的“廣”字頭廬。所以,有的網友就提出郭沫若是不是把“廬”字寫錯了?少了個點?

還有的網友甚至說,湖北的諸葛草廬纔是真正的諸葛草廬。南陽的是假的,所以,郭沫若故意把南陽的諸葛草廬給寫錯了,這就是民間的不靠譜說法了。郭沫若先生自己就是一位傑出的考古學家,他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寫一個文物牌匾呢?對此,我們一點一點的說說。

首先,我覺得,郭沫若先生寫錯“廬”字的可能性是非常非常小的。爲了證明這一點。我們不妨看看郭沫若給湖北襄陽臥龍崗諸葛草廬題寫的“諸葛草廬”四個字中,廬字是一個繁體字,但是,郭沫若也沒有寫一點。

郭沫若題寫的襄陽“諸葛草廬”

湖北襄陽這個“諸葛草廬”題字是郭沫若親自到湖北以後題寫的。這個書法作品,郭沫若採用了行書、草書和隸書的混合寫法。例如“草”字,就是一個隸書,也不是唐代以來的常用字。“廬”字是一個草書,但是這個草書,也與其它草書的草法不一樣,上面沒有一點。

那麼,我們是不是要說,郭沫若給襄陽“諸葛草廬”的這個“廬”字也寫錯了呢?在篆書裏查到,廣字也有不帶電的時候,可能是郭沫若參考了篆書的寫法。

這說明,郭沫若先生給南陽和襄陽寫的兩個“諸葛草廬”題字,都是依據自己的書寫習慣寫的書法作品,參考了篆書的寫法,本身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中國古代很多書法家寫字,多一筆少一筆的情況非常多見。對此,我們按照今天的《新華字典》來衡量,那麼,古人的很多字都是錯別字了。包括王羲之的《蘭亭序》裏,“錯別字”也不少。

所以,對古人的這種錯別字,我們今天的看法是,不認爲古人寫的是錯別字,只是古代書法家的個人習慣,尊重他們的這些習慣就可以了。畢竟書法的發展是一個過程。漢字的標準化,也是從這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中發展而來的。

那麼,作爲現代人的書法家郭沫若,應該不應該寫這種“錯別字”呢?我們說,原則上當然誰也不應該寫錯別字。但是,作爲書法藝術作品,還不能算大範圍傳播的文字,這樣寫也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南陽臥龍崗“諸葛草廬”四個大字,是郭沫若先生於1973年4月題寫的。當時,正是廣泛推廣簡化字的年代。可能郭沫若先生就嘗試寫了一個簡化字的書法作品吧?這就與1964年給襄陽寫“諸葛草廬”題字的時代背景大不相同。

而且,我們也明顯看得出來,郭沫若還採取了橫寫的書法格式,這種格式也是書法史上從來沒有到。“郭沫若”三個字的落款,也採用了郭沫若從來沒有用過的橫寫簽名落款。這就已經非常明顯,郭沫若是想寫一個“新”的書法作品。可能,這是郭沫若唯一的一件橫式左起的書法作品。

而且,就是普及了簡化字以後,也沒有要求所有人必須馬上使用簡化字。但是,進入七十年代以後,簡化字的普及有所強化,新一代的青年都寫簡化字了。雖然不是所有書法作品都寫橫式,但是,用字已經在儘量拋棄繁體字。當時,啓功先生也寫了不少簡化字的書法作品呢。

但是,我們參考一下他給襄陽臥龍崗諸葛草廬寫的繁體字“廬”字,也沒有一點,這就說明,郭沫若確實不是故意寫錯字,也不是不懂簡化字,而是他的書法藝術處理方法而已。我們看古代書法家的“廬”字,無論寫書行、草書,都有明顯的一點。郭沫若沒有按照古代的草書寫,說明他有自己的習慣寫法,這個寫法也是很新穎的。

最後我們說說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臥龍崗,到底在南陽還是襄陽的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中國古代行政區的變化問題。臥龍崗現在河南省南陽市的鄧縣,鄧縣也叫鄧州,這個地區三國時代屬於荊州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襄陽。由於歷史上有多次行政區不同的隸屬/,所以,就產生了“兩個”臥龍崗的矛盾。那麼究竟真實的諸葛亮的臥龍崗“隆中”在什麼地方?

這正是南陽襄陽爭論的焦點。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諸葛亮“隆中對”時候並沒有“隆中”這個地名詞。甚至在三國時期連“隆中”這個地名都沒有文獻記載,從漢代到西晉的史料中,這個地方被稱爲“阿頭山”。

隆中這個名字直到東晉纔開始出現在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習鑿齒是 襄陽人,也是一個文學家 ,他 考證了諸葛亮,寫了一些諸葛亮的事蹟。但是,他的有些說法,缺乏嚴謹的證據,後世都很懷疑 。三國時期歷史記載壓根沒的隆中,那怎麼可能會有《隆中對》這個說法呢?諸葛草廬是諸葛亮十七歲至二十七歲躬耕於南陽的居住處。這符合東漢末年,一些知識分子躲避戰亂的心理。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出師表》的“草廬”即臥龍崗上的諸葛草廬。諸葛亮也說得很清楚,他是“苟全性命與亂世”,那就必須隱居。

據史料記載,魏晉時期,蜀國故將黃權已經率族人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而祭祀諸葛亮的茅庵就成爲南陽武侯祠的基礎了。這是南陽人認爲臥龍崗在南陽而不是襄陽的依據。

但是,中國古代行政區是經常變化的,變化的是地名,地方是永遠不會變化的。諸葛亮一生活動的範圍較廣,特別是與劉備合作以後,他的足跡也到過襄陽。襄陽人民紀念他當然理所當然。我們根據諸葛亮自稱“躬耕於南陽”來說,南陽臥龍崗只有一個,那就是河南南陽臥龍崗了。

據襄陽地方誌記載,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劉表徙治襄陽,襄陽遂成爲南郡、南陽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章陵郡等八郡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三國時,襄陽屬魏,分隸南陽、襄陽、南鄉、義陽、新城五郡。由此來看,南陽在諸葛亮時代確實曾經隸屬於襄陽。但是,改變不了南陽永遠在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這個事實。

所以,從文化的淵源上來說,諸葛亮“臥龍崗”在襄陽也有道理。不過,古代流傳下來的對諸葛亮的紀念地,都值得保護都值得尊重。文化應該清楚文化不等於 事實。但是,文化也許比事實更重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