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有一个重要原则: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的原则源自王宗岳的《打手歌》,里边有这样一句口诀:“上下相随人难侵。”就是说,只要能做到上下相随,别人就很难进犯我。杨澄甫亦将“上下相随”列为太极拳的十要之一。

什么叫上下相随?杨澄甫的解释是:“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有一不动,即散乱也,必宜上下相随也。”

杨澄甫的这段话实际上强调了全身动作节防贯穿、劲力完整,上下相随而动,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无一处不顺畅,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上下相随,一般而言,就是指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协调。也就是说,练拳盘架时,上半身和下半身应当像影子一样,你怎么动,影子都是跟着你的。用老子的话来说,是“高下相盈”。这一点理解以后,我们练拳时,就可以有不同层面的体会。

在太极拳的运动和相对静止时,人体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上下之间的关节肌肉保持,节贯穿的状态,同时以腰为轴,连接身体上下两个环节。

但是,这样去理解太极拳上下相随的原则,层次还是比较低。太极拳是内家拳,主要练的是神、意、气、势,所以,体会上下相随的原则,同样也要从内劲的走势方面去理解,也就是上面的内劲和下面的内劲两者之间总的走向是相随的。上面的内劲往下走的时候,下面的内劲总是往上行,反过来一样。这就是内在方面的上下相随。这就是古典拳论上所说的“意气君来骨肉臣”,也就是说,外形的动作必须听从内意的指挥。

要做到人体整体的上、中、下三盘的上下相随,古典拳论曾经透露出其中重要的关窍,就是“提顶吊裆心中悬,沉肩坠肘气丹田”。这里的"提顶吊裆心中悬”在一定的练功阶段,可理解为人身头顶百会穴的上提之意和裆部会阴穴的下吊之意,构成一条上身的中轴线,再垂直到两只脚的涌泉穴的中间点,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立身中正的姿势,然后再以松肩坠肘之意形成支撑八面的感觉。

体会上、中、下三节的上下相随,另一个关键是要体会中节的灵活多变,也就是所谓胸腰部位必须成中空之势。

要体会胸腰部位的中空之势,传统拳论中有所谓“含胸拔背”的提法,又有“虚心实腹”的讲法。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由头到脚,环环相扣,势势相连,运用之时,就可以在一动无有不动的基础上形成巨大的攻击力。

再往深一层去理解,所谓上下,只是我们人为的观念,练功到了一定程度,就要理解,没有上也没有下,或者说上就是下,下就是上,这才是真正的上下相随。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人交手时随机应变,反复无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