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爲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之前是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歷經四年的靖難之役,是成功將侄子趕下皇位,成爲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一個造反成功的藩王,可以說朱棣就是明朝實際上的二代皇帝。

縱觀朱棣在位時期,大手筆可謂是相當多,遷都北京、派鄭和下西洋、五徵蒙古、收復安南等等;朱棣這些作爲,說不好聽的就是窮兵黷武,說好聽了就是雄才大略。

可以說中國古代王朝的二代皇帝中,能像朱棣這麼折騰的,也就是隋煬帝楊廣了,在位時期是遷都洛陽、修大運河、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

但是這兩個相當能折騰的皇帝,下場卻大爲不同,明成祖朱棣是創下“永樂盛世”,他之後明朝延續了二百多年。而隋煬帝楊廣因爲過度窮兵黷武,是引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隋朝統治崩潰,可以說是二世而亡。

那麼爲什麼會這樣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首先不以綜合方面來分析,只單說財政方面,朱棣之所以可以有着這麼大手筆,還沒有導致明朝統治崩潰,對比隋煬帝楊廣,有一個巨大優勢在於他有着財務專家夏元吉負責財政,將錢用到該用的地方,並且節省了很多,所以自然是維繫了明朝統治,畢竟很多王朝的覆滅,跟國庫空虛有着很大關係,因爲沒錢發軍餉,軍隊人心不穩,自然是統治崩潰。

我們來看看夏元吉都幹了一些什麼。

夏元吉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就嶄露頭角,展現出自己出色的理財能力,所以被朱元璋所器重。

朱棣靖難以後登基,任命夏元吉爲戶部尚書,從此以後夏元吉是長期主持明朝的財政和後勤工作

像朱棣遷都北京、五徵蒙古、鄭和下西洋、出兵安南等等,後勤供應工作都是由夏元吉負責,這些大手筆的消耗可謂是相當之大的,單純一項對於帝國來說負擔都不輕,更何況幾項集中於永樂一朝,換一般人要麼是承受不了壓力不幹了,要麼是搞出爛攤子,甚至影響帝國正常運轉,而夏元吉是既保證了這些大手筆的後勤供應,還保證了國家的各項開支,使政權得以正常運轉

夏元吉雖然只是戶部尚書,按理說只負責財政工作,但他所涉及的範圍卻很大,像浙西一帶發大水,朱棣就派夏元吉過去治理,是短時間就將水患平息,保證了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同時因爲朱棣器重他,所以夏元吉也是永樂時期可以參與決策的重要人物,朱棣出巡時,夏元吉也會在北京兼理其他政務。

當然夏元吉的理財能力還不只於此,像平定安南以後,朱棣面對將士封賞問題,是感覺相當頭疼,因爲立功將士不少,於是詢問夏元吉意見,問道升官和獎賞這兩種獎勵方式哪個更好呢?

夏元吉的意思是“多升不如重獎”,最終朱棣採納了他的意見,只將戰功特別突出的將領升官,其他有功將領都給予獎賞,沒有大規模的升官,長遠來看,是在財政上節省了不少。

可以說正因爲明成祖朱棣的知人善用,以夏元吉這個理財專家來管着明朝的財政,來精打細算的過日子,並且在很多事情處理上是深謀遠慮,所以保證了國庫可以勉強維繫住各項開支,不至於出現國庫空虛,政權難以運轉的情況。

再反觀隋煬帝楊廣,只是財政後勤方面來說,並沒有出色大臣替其是精打細算的負責後勤工作,所以消耗越來越大,帝國不堪負重,最終統治崩潰。

當然明成祖朱棣和隋煬帝楊廣,兩個同樣好折騰的人,下場爲什麼截然不同,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呢,原因是複雜多面的,並非這麼簡單,本文只是單純的就財政方面來分析。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