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蛇类是凶猛的肉食动物,但是它们并不是食物链的顶端,只有少量体型极大的蛇在自然界才没有天敌,很多体型较小或者中等尺寸的蛇很容易受到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袭击。例如浣熊和猫鼬,这些哺乳动物有着高超的捕猎技巧,它们可以用锋利的爪子抓捕蛇类并避免被它们咬到。

一些猛禽甚至专门以各种蛇类为食,例如蛇鹫,它们进化出较长的腿和锋利的爪子,可以轻易杀死一些蛇。毒蛇在被捕捉的时候无法咬到这些猛禽,因而也常常成为它们的美餐。为了不被这些捕食者吃掉,蛇类必须拥有一套生存策略来保护自己。

伪装躲避天敌

伪装能够避免让捕食者发现,避免危险与冲突。那么,它们又该如何进行伪装呢?对于蛇来说,防止被发现是相当有效的防御手段,很多蛇都是自然界的伪装高手,由于它们特殊的身体结构可以蜷曲或伸展,因此可以躲在地洞或者灌木下避免为其他动物发现。

多数蛇还拥有着保护色,它们的颜色和它们所栖居的底色非常相近,甚至有的蛇还会根据栖息地环境的变化上演"变色大法",能够改变自己的底色。蛇身上的花纹有条状、带状花纹以及不同的底色都是为了让它们在隐藏的过程中不那么明显。

用警告色恐吓

虽然一些鸟类会捕捉蛇类为食,但是大部分猛禽不愿意铤而走险攻击毒蛇,被毒蛇咬伤以后,可能会丢了小命。一些毒蛇用警告色告诉周围的动物它们具有毒性,例如眼镜蛇科的成员,它们基本上放弃了保护色,它们身体颜色很亮,鳞片闪闪发光,很容易就会发现它们。

有的眼镜蛇科的蛇类周身排列着红、黑、白和黄色的环,显然它们不打算伪装,而是"故意"让猎食者发现它们,它们鲜艳的颜色是一种警戒色,警告捕食者它们有毒。而它们鲜艳的颜色也会让很多捕食者造成视觉上的错乱,一些捕食者会因此感到恐惧而放弃捕捉它们。

警告色是一种效果很好的防御手段,但是这不意味着所有拥有警告色的蛇类都有毒。例如奶蛇,它们算是一种"伪"珊瑚蛇。

它们的防御手段主要是模拟珊瑚蛇,通过鲜艳的色彩来恐吓捕食者,由于珊瑚蛇有剧毒,很多动物都惧怕它们,因此不敢攻击奶蛇,实际上,这些奶蛇自身并没有毒性。少数奶蛇只含有一点点毒性,并不会对人类或者其他动物造成伤害,就比方说洪都拉斯奶蛇。

攻击敌人

如果伪装和警告色都不奏效,那么蛇类通常就会选择逃跑。即使是最恐怖的毒蛇内陆太攀蛇遇到人类以后也会逃跑而不是直接进行攻击。如果逃跑失败,它们就会用攻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眼镜蛇会将它们躯干的前一大部分直接抬起,离开地面,并且膨胀自己的颈部,然后威慑敌人,它们还能够配出毒素。这些毒素摄入其他动物的眼睛,会引起它们的剧烈疼痛和暂时性失明。

利用这段时间,眼镜蛇可以选择攻击敌人或者逃走。响尾蛇用它们的尾巴互相碰撞,产生"嗡嗡"声,用这种声音威慑其他的捕食者,如果还不奏效它们就会蜷缩在一起,然后伺机攻击敌人。

装死和"球形防御"

有一部分蛇则使用装死的方式让猎食者放过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装死?因为大自然界的食腐动物很少,大部分动物都喜欢鲜活猎物,如果这些蛇类装死,猎食者会迅速失去兴趣,例如生活在美洲大陆的猪鼻蛇,它们就会通过装死的方式让捕食者放过自己。

这些猪鼻蛇在装死的时候泄殖孔还会释放出难闻的分泌物,这些类似粪便的物质有刺鼻的臭味,很多捕食者都会觉得猎物早就死亡并且腐烂了,就不会再吃掉它们了。还有一些蛇则采用"球形防御"的方式来防止自己被捕食者威胁。

它们会把身体盘绕成一个紧凑的球,然后直接把自己的头部放在正中间,紧紧地盘成一团,由于其外部表皮极其坚硬,捕猎者就会不知道怎么下口。

小结

就算蛇类有着近乎完美的防御机制,在自然界中能够抵御着各种动物的攻击,但它们最大的天敌还是人类,很多蛇的栖息地都被人类所破坏,使它们失去了食物。有一些蛇类已经因为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灭绝,例如雷蛇,它们在1975年的时候被宣布灭绝。人类不仅破坏了蛇类的栖息地,还会捕杀一些蛇类用作皮具生产以及食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