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平原上的牛羚是一个有200多万只个体参与的食草动物大迁徒成员的一部分。这个庞大的迁徙群,通过它们的蹄子、牙齿和粪便滋养着草原并影响非洲整个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的外貌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保护区是一个从东非大裂谷中的肯尼亚和赞比亚边境线两侧向外延伸的保护区,从20世纪50年代初享誉全球开始,这一保护区就成了动物迁徙的代名词,它的名字便和壮观的斑纹牛羚的大规模移动联系在了一起,这些大型食草动物会跟随区域内受雨水滋润而成熟的牧草的季节性变化而迁徙。

游荡迁徙的大家族

在塞伦盖蒂一马萨伊马拉2.4万平方千米的区域内,约有150万~180万只牛羚在每年的特定季节以惊人的数量朝着地平线前进。和它们一起迁徒的还有多达35万只汤氏瞪羚、数量稍少的大羚羊和其他几种羚羊,以及20万只普通斑马。

和羚羊亚科的许多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相比,牛羚外表丑陋也更像牛。它们像小型野牛,有着长长的脸、蓬松的鬃毛、毛发丛生的胸部,以及不停摆动的尾巴,这些都使它们看起来比实际体型更大。牛羚尽管外观较为矮胖,耐力却很好,迁徙效率也很高。由于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移动,所以它们可以逃过多数捕食者的追捕,捕食者可能会对经过的牛羚群发动突然袭击,但不能直追逐下去。换句话说,游荡是一种将非游荡的捕食者的伤害降到最低的有效办法。

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

千万年来,牛羚已经进化出了寻找丰富但不稳定的食物的能力,丰富的食物使它们得以保持较高的种群密度,但不稳定的食物来源又要求它们不断移动。它们随着新草在不同地区的生长而在绿洲之间迁徙。它们似乎是追逐着孕育降水的天气系统而在热带稀树草原上移动。事实上,它们的旅程确实可能部分地受到大气压和空气湿度变化的驱动,食草动物如牛羚对气压和湿度较为敏感,同时它们也会受远处乌云等视觉信号的指引。

牛羚的迁徙之路

塞伦盖蒂到马萨伊马拉地区的牛羚沿着近环形的路径迁徙,按照顺时针方向每年的迁徙距离长达3200千米。和其他动物的迁徙一样,每年牛羚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距离都会有所差异,但都有两次主要的迁徙。每年6~9月,牛羚会往东北方向迁徙,主要的"推进"发生在7~8月;11~12月,它们会逐渐往东南方向迁徙,1~3月,它们会在塞伦盖蒂南部的传统产羔地,尤其是在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产羔。在产羔地牛羚会聚集成大群,在数周内种群密度就可达1000只/平方千米。从小土丘上望过去,一眼就可能看到10万只牛羚。产羔结束后,牛羚会进入它们西部的迁徙路线,在3~6月,一年一度的发情期开始了,之后它们再往北迁徒。

牛羚迁徙的速度较慢,它们通常沿着模糊的路线,以许多长长的单条线路和较宽的队伍在大草原上蜿蜒前行。但通常让观光者感到失望的是,若没有飞机的帮助,迁徙的牛羚群难以被精确定位。在马拉河进入汛期时,牛羚不得不在少数几个渡口聚集成群,因为只有7个地方可以涉水过河,而且这些地方通常会有许多尼罗鳄在水中停留等待。鳄鱼只能吃掉一小部分牛羚,绝大多数牛羚因为被鳄鱼惊扰而互相踩踏而死。

北部和南部的不同环境

多数年份内,塞伦盖蒂一马萨伊马拉地区北部的降雨量约为南部地区的两倍,植被以高草和分散的林地为主,而不像南方是无数的低草草原。为何牛羚会放弃更加繁茂的北方呢?答案在于即便像北方这样繁茂的草原,牛羚群也会很快将各种资源消耗殆尽,另外南迁之旅也是为了寻求蛋白质和矿质元素,尤其是磷,而磷在北方有树的草原的含量非常低,但在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南部草原中却较为丰富。雌性牛羚尤其需要这些营养物质来分泌乳汁哺育幼仔。

面对肉食动物,牛羚几乎没有任何防御武器,只能依靠群体寻求保护,小牛羚刚出生仅仅几分钟就可以站立起来。仅仅塞伦盖蒂一个地区,牛羚每年就会产下超过50万的幼崽,虽然它们中大多数成员被狮子和鳄鱼吃掉,但是依靠数量优势,种群还是可以繁衍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