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天子君臨天下的權力和官僚的施政,在漢代已牢固地確立了。

以儒家經典哲學爲前提基礎,併爲科舉制度規定的章法所支撐,統治階級的大廈逐步建立了起來。

在明、清兩代,終於出現了享有功名的縉紳階級,被灌輸以忠君思想和授予以維護社會——政治秩序的訓練。

大多數史料記載(幾乎全部是按照統治階級觀點寫成的)說明,不足總人口5%的士大夫階層,是如何全面控制中國社會的軍事、商業以及所有其他的集團。

每個思想正常的人都力圖維護這種秩序,包括婦女順從男人,年輕的順從年長的,個人服從家庭,農民和士兵聽從有功名的學者;整個社會都要聽從帝國的官僚集團。

這種統治因爲有很大的靈活性而在中國持久上千年。

其靈活性表現在允許農民購買土地,讓所有的男人蔘加考試競爭,承認所有兒子具有同等的繼承權,允許商人捐納進入有功名者階層。

總之,統治階級已懂得如何吸收社會上的才智之士,使其統治能夠長治久安。

地主、商人、工匠、僧侶幾乎沒有獨立於官吏之外的力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主、商人和官場人物通常都出身自世家子弟。

事實上,在鄉村和統治階級內部,家族血緣關係都是和社會結合在一起,同時這又提供了兩者之間的流動渠道。

舊中國不但是農業一官僚政治,而且是和家族制紮根於這個社會的土壤。

直到鴉片戰爭後中國開放通商口岸。

這時候中國的海上聯繫,不僅成了西方人入侵的渠道,而且還吸引思想進入上海、天津、九江和漢口等新型城市。

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離鄉背井,前往日本和西方去探求拯救祖國之道,中國部分才智之士開始脫離中國的士大夫階級。

在通過近代化以拯救中國的努力中,這些年輕的知識分子掌握了許多方面的西方思想和工業技術,但他們常常發現自己與中國的平民百姓已失去了聯繫。

因爲中國新型知識分子,一般都失了其在農村的根底,結果使許多原屬於士大夫階層的知識分子在農村銷聲匿跡了。

1895年以後的一代知識分子,都是不熟悉農村的典型城市人。

這些知識分子要求建立立憲政府,在中國人管理下建造鐵路,要求收回被不平等條約所損害的中國主權。

而這些要求,都導致必須廢除清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