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三國曆史,能夠形成氣候佔據一方的英雄,焦點都是在於聚攏人才上。在此說一說東漢末年的孫策,其能夠迅速割據江東站穩腳跟,成爲小霸王,這與他的禮賢下士、善於用人、能聽取別人意見有很大關係。

興平元年(194年),19歲的孫策帶着數百人去投奔袁術。袁術將孫策父親孫堅舊部數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還給了孫策統領。翌年,孫策從歷陽渡江,打敗了劉繇。第三年,孫策平定會稽。第五年,分別拜太史慈爲折衝中郎將、周瑜建威中郎將,孫策被漢廷任命爲討逆將軍,封爲吳侯。第六年,孫策帳下已聚集了太史慈、周瑜、呂範、程普、孫權、韓當、黃蓋等英雄,孫策勢力達到頂峯。但是建安五年(200年),26歲的孫策在外打獵時,突然遇到許貢的三個門客,他們用箭射中孫策面頰,不久後身亡。

孫策自19歲起繼承父親孫堅的遺業開始獨自闖天下,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在江東成了氣候,確立了驍勇善戰小霸王的地位。《三國志·吳書·孫討逆傳》評價道:“策爲人,美姿顏,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爲致死。”陳壽最後肯定說:“策英氣傑濟,猛銳冠世,覽奇取異,志陵中夏⋯⋯割據江東,策之基兆也。”孫策成功經驗主要有四點:

一是有遠見,志向高。年僅19歲的孫權歸附袁術後,發現袁術成不了大事,儘管袁術很器重他,但他果斷選擇自立門戶。他曾對張紘表露心跡說:“方今漢柞中微,天下擾攘,英雄俊傑各擁衆營私,未有能扶危濟亂者也。先君與袁氏共破董卓,功業未遂,卒爲黃祖所害。策雖暗稚,竊有微志,欲從袁揚州求先君餘兵,就舅氏於丹陽,收合流散,東據吳會,報仇雪恥,爲朝廷外藩。”僅一年後,他就毅然擺脫袁術,邁出了“東據吳會”的第一步。

二是禮賢下士、善於用人。孫策在奪取和經營江東基業的過程中,20多歲的人所表現出來的胸襟氣度特別成熟,完全具備一方諸侯的資質。他禮賢下士、善於聚攏人才和使用人才,團結了曾經追隨其父孫堅的一批忠勇老將,如程普、韓當、黃蓋等人,自己還很快聚集了一批優秀人才,如張昭、張紘、周瑜等。這幫人皆是忠臣良將,人間之俊傑。

三是少年老成,能聽取別人意見。孫策初定江東,原會稽郡功曹魏騰曾經得罪過孫策,得勢的孫策就想殺掉他以解舊恨。結果衆官員憂慮恐懼,卻又無計可施。據說孫策的母親吳夫人在院中井旁對孫策說:“你剛剛開創江南的局面,諸事都還沒有安頓,正應該禮賢下士,不念過失,只記功勞。魏功曹在公事上盡職盡心,你今天殺了他,一時自己痛快,那麼明天別人都會背叛你。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今天就投到井裏自盡!”孫策大驚,趕快釋放了魏騰。

四是治軍嚴明,善於爭取人心。孫策渡江以後,轉戰東西南北,戰無不勝,沒有人能抵擋住他的攻勢。同時,孫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下令軍隊如有擾民者斬。孫策的軍隊如回到家鄉一樣,百姓的雞犬、作物,秋毫無犯。於是民心大爲歡悅,那些失魂落魄棄城逃進深山之中的官民,紛紛回到家裏,爭先恐後的拿出牛肉和美酒去慰勞孫策的軍隊。江東這片土地,也就成了孫策一干人馬的根據地和大本營。

孫策與其父孫堅相比,優點多了不少,他不但有其父之勇,更有自己的謀略。當然,這都是在經歷了生死存亡的過程中鍛煉出來,孫策身上也有很多毛病,比如濫殺無辜、逞強好面子等。比如殺高岱、許貢,高岱是吳郡名士,這是因爲不瞭解孫策,而不願與其言談交流學術問題而已;許貢作爲東漢朝廷命官吳郡太守,發現你這個人心懷叵測,理應上報朝廷,這是許貢的責職所在。難道孫策你有兵就可以亂來了嗎!因果報應,最終死於許貢的三個門客手上,這就是歷史。(文/蔡駟 ) (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