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妆词》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

1.王衍

王衍,字化源,是前蜀国王王建的儿子,也是前蜀的最后一位君主。

公元918年,王建去世之后,王衍继位,仅仅七年后的公元925年,他举国降唐,在第二年就被唐庄宗斩草除根,年仅二十八岁。

作为一个统治者,王衍显然是不合格的,生于后宫之中的王衍根本不具备政治家应有的各种素质,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更像是一个纨绔子弟。

在没有电脑游戏和电子竞技的时代,除了沉迷于花丛之中外,上层社会总要搞点“高雅”的东西,所以对于这些贵族纨绔来说,最好的娱乐手段就是沉浸在花色文学和靡靡之音中。

王衍治国理政不行,搞这些东西却是行家。

《十国春秋·卷三七》记载,王衍“颇知学问,童年即能属文,甚有才思,尤酷好靡丽之词,常集艳体诗二百篇,号曰《烟花集》,凡有所著,蜀人皆传诵焉。”

不过在这二百多篇的《烟花集》中,今存只有两首,其中之一即为《醉妆词》。

2.蜀地的风月文学“潮流”

上边说《十国春秋》说王衍写的风月文学作品集《烟花集》“蜀人皆传诵焉“,为啥一本似乎很不正经集子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了呢?

肯定不仅仅是因为王衍是统治者,像《XXX谈治国理政》一样广为流传一样,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不过究其背后,是当时时代环境下蜀地流行的风月文学“潮流” 。

我们看看前蜀人都在写什么:

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欢宴,丝竹不曾休……(毛文锡《甘州遍·春光好》)

银台蜡烛滴红泪,绿酒劝人教半醉……(尹鹗《拨棹子·丹脸腻》)

玉楼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牛峤《菩萨蛮·玉楼冰簟》)

完全不符合主旋律正能量啊!甚至是大胆的毫不隐晦的描写床第之事!可见这种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式的心理和价值观充斥着前蜀文人之中。

3.为什么前蜀文人会这么“俗气”?

总的来说,前蜀的文风基本延续了温庭筠的婉约风格。

3.1

一个方面,时代背景很重要。当时的五代十国,国家割据,分崩离析,欧阳修写这段历史的时候不由得感叹:“呜乎,五代之乱极矣!”

后蜀政权显然偏安一隅,即使想进取也进不去,干脆混一天日子是一天。

还有很多寄身于宫廷的文人,早已失去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甚至没有盾隐山林的决心,所以只能留恋于花丛,寻欢作乐,混出点存在感。

3.2

另一方面,蜀地是极为特殊的存在。四川四周被群山环绕,与外界交通相对不便。但是蜀地却有着灿烂的文化,汉景帝时的文翁,汉武帝时的司马相如,西汉末的扬雄,都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唐代陈子昂,李白等人也曾在此留下脚印,《词苑丛谈》亦云:“蜀娼类能文”,就连蜀地的娼妓也能读读文章诗篇。

同时还是由于封闭的环境,中原王朝的传统礼教对此地的束缚显然要比中原地区要少,所以蜀地人似乎不太受礼教影响,“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成为“共识”。

到现在,四川仍然是巴适的地方,成都对外宣传还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凑合着小结一下:

从以上看,《醉妆词》虽然像一首“流氓诗”,但实际上是当时大时代背景映照下的文学反应,是后蜀小朝廷割据一方却不思进取放纵颓废的真实反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