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晚期,曾經顯赫一時的晉國王族因爲內鬥逐漸人丁零落,大權逐漸被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6個家族所掌控,這些家族不但掌握着晉國的兵權,還輪流擔任晉國執政。在趙氏族長趙簡子在任期間,範氏、中行氏因反叛的罪名被剷除,但由於趙簡子不久病故,這兩家的土地城邑和人口財富等逐漸被繼任執政的智氏家族吞併。

智氏族長智伯世之梟雄,不但有權謀、有膽略,身體素質還非常好,擔任晉國執政長達20餘年,這也是在這個位置上坐的最久的一位。由於大權在握,智氏一族的實力急速膨脹,野心也越來越大,積極準備代晉自立。爲了試探其他家族的反應,也爲了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力量,智伯以“供奉王室、爭霸列國”的名義,要求趙、韓、魏三家分別獻出一座有上萬人口的城邑。

韓、魏兩家一來懼怕智伯,二來不願當出頭鳥,因此先後獻出了城邑。但趙氏家族卻直接予以拒絕,當時擔任族長的趙襄子政治鬥爭經驗豐富,在拒絕智伯的勒索後,敏銳感覺到戰爭即將到來,必須選擇一處堅固的城池準備抵抗。當時的趙氏家族擁有較多的城邑,“至襄子時期趙氏領有的城邑有皋狼、趙城、耿、原、屏、樓、溫、長子、藺、晉陽、邯鄲、柏人、中牟和平陽”等地。

在這些城池中,有人建議選擇長子城(今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因爲這裏地處上黨山地,距離晉

國都城很近,城池非常堅固。有人建議選擇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因爲這裏地處廣袤肥沃的平原地帶,因此倉庫裏儲存的糧食充足,可以應對持久圍困。但趙襄子經過一番考慮和比較,選擇了位於汾河邊的晉陽城(今山西省會太原附近),這裏是趙氏家族的根基,這裏的百姓對趙氏也非常擁護,“民必和矣”。

選定晉陽作爲最後的根據地後,趙襄子立即將家族成員轉移到這裏,並親自視察城防情況,並很快發現了問題。雖然這裏城牆堅固,糧食等生活物資都比較充足,但用於守城的武器尤其是箭矢卻嚴重不足。很快,趙襄子的重要謀士張孟談找到了解決之策,原來當初晉陽城內的宮殿修建時,宮牆裏用的都是高達丈餘的、可供作箭桿的木料;宮殿門前的銅柱子則可以熔鍊後製作箭頭。由於有了充足的原材料,晉陽城裏迅速製造了大量箭矢,當智氏聯合韓魏兩家前來進攻時,連續攻城3個月,依然被城頭雨點般的箭雨所擊退。

智伯見晉陽城難以攻破,就轉變思路,不再採用人海戰術,改爲以水代兵,挖掘水渠引附近汾河河水灌城,晉陽城內遍地積水,人們不得不把鍋吊起來做飯,城破已經在旦夕之際。此時,謀士張孟談主動請纓,趁夜色出城,前往韓魏兩家的軍營,“遊說韓、魏兩家,曉之以脣亡齒寒之理,誘之三分知地之利,爭取了韓、魏,拆散了對方的聯盟”。

雙方約定日期,由韓魏兩家暗中派兵,殺死守衛河堤的智氏官兵,將河水改道流向智氏軍營,當智伯軍隊大亂之機,趙襄子帥軍從晉陽城殺出,配合韓魏兩家打破智伯軍。隨後趙襄子不顧疲勞,帥軍追擊智伯,從晉陽城下一直追到南面的榆次,將其一舉擒殺,“漆其頭以爲飲器”。

晉陽之戰後,趙、韓、魏三家挾勝利之威瓜分了智氏土地,後來乾脆瓜分了晉國,各自獨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