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漢代人們非常注重辟邪,這個觀念的產生有許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應是人們相信鬼神,相信靈魂不滅和超自然力量的存在;這種思想的盛行促進了辟邪觀念的發展;山東地區出土的畫像石,作爲墓地和祠堂的建築和裝飾材料,以畫像的形式記錄下了許多驅鬼辟邪的行爲和方法,是我們研究漢代辟邪風俗和辟邪觀念最好的實物資料。

建國以來,山東地區陸續出土大量的漢代畫像石,它是山東以及江浙沿海特有的文物;是當時人們墓葬中的一種代表,記錄了墓主生前的生活情景和故事;專家研究發現,這些畫像石題材中,最常見的一類是“辟邪”;而且有一個專門驅妖魔鬼怪的“大神”,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止陽間,每座墓葬裏都有他的“身影”;他是誰?漢代辟邪傳說又有哪些?下面我們來看看!

兩漢時期,文獻中有許多這方面的描寫,很多還十分詳細:《論衡·訂鬼篇》曰:“鬼者,人所見得病之氣也……其氣象人形而見”;“鬼者,物也……常在四邊之外……兇惡之類也,故人病且死者乃見之。”漢代人認爲人的靈魂不滅,死後變鬼是人的必然歸宿;而《說文解字》“鬼部”中,“人所歸爲鬼”的定義正是這一觀念的凝練;如此之多的文獻記載,反映了漢代鬼神思想特別盛行。

“鬼神思想”催生出“辟邪思想”

漢代人認爲鬼可以導致疾病和災難;首先,鬼能使人生病;如《風俗通義·佚文》有曰:“臥枕戶砌者,鬼陷其頭,令人病顛。”其次,鬼能致人死亡;據《風俗通義·怪神》記載,東漢時汝南汝陽西門亭有“鬼魅”作祟,“賓客宿止,有死亡,其厲厭者,皆亡發失精。”最後,鬼還能危害死者;《太平御覽》有云,“好食亡者肝腦”;於是,在鬼神思想認識下,人們爲了消除疾病、災難,避免“觸鬼逢神,相害”,採取種種驅逐邪惡、打鬼辟邪的措施。

畫像石中出現最多的“辟邪”圖

漢代辟邪儀式十分講究,且頗爲複雜;畫像石中出現頻率最高、社會上影響最爲深遠的辟邪活動稱之爲“大儺”;山東沂南漢墓的前室北壁橫額上有一幅大儺圖,畫面上刻有十幾個面目猙獰、身長毛羽的神獸;他們手持刀、戟、盾、勾鑲和鉞等武器正在驅逐異獸,有的正在追殺,有的正在吞食,異獸作四散逃跑狀;大儺起源於原始狩獵驅趕巫術羣舞;這裏存在一個疑問,專家發現,大儺圖中,畫面下面排列着類似面具的獸頭裝飾;它們是幹什麼用的?秦漢時期,儺逐漸向世俗化、藝術化方向發展;史料中也存在多處記載,《風俗通義》:“大儺,方相帥百隸及童、女……以赤丸五穀播灑之”;“……方相秉鉞,巫覡操茢……”;“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十二神獸有衣毛角……逐惡鬼于禁中……因作方相與十二獸舞。歡呼,周遍前後省三過……送疫出端門……”

專家在研究史料時,發現所有關於大儺活動的文獻,都有提到一個重要角色——“方相”;從史料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民間的方相是所有法師中最厲害、專治惡鬼的神,他有四隻眼睛、熊皮、穿紅色衣服,還有十二神獸作幫手;沂南漢墓畫像石,是對“方相氏”和“十二神獸”驅鬼逐疫的形象具體地描繪;回到前文所述的疑問,結合史料記載,專家判知,畫像石中類似面具的獸頭裝飾,正是法師們扮演方相和十二神獸的道具。

總結 馬王堆漢墓

方相不但存在於“陽間”,墓葬中也有他的身影;比如馬王堆漢墓中,有方相駕車前行,守護墓主不被惡鬼侵害的壁畫;漢代時期人們如此重視“辟邪”,除了反映出古人信奉天命的思想之外,還和當時人們“視死如生”的思想觀念、厚葬的習俗分不開。

【參考資料:《風俗通義》《說文解字》《論衡·訂鬼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