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這句話大家估摸都還記得吧,即使是課文已經記不得了,但這第一句話總還是記得的,這是千古名篇《岳陽樓記》裏的第一句話,這裏我們不討論《岳陽樓記》,討論另一個問題:巴陵郡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就是個地名嗎?這沒錯,其實就是現在的岳陽,但問題在於“郡”,大家仔細想想啊,在讀宋朝歷史的時候,或者看宋朝背景的歷史故事的時候,你聽過“郡”嗎?

其實宋朝正式行政區劃沒有郡,郡的設置始見於戰國時期,當時主要是較大的諸侯國在自己邊疆設立,內地由於不需要雄厚的武力故不設郡,只設縣。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後,郡成了一種行政區劃。後來在隋唐時期,郡和州頻繁轉換,唐玄宗禪讓皇位,唐肅宗登基後,再次改郡爲州,從此中國中原王朝(大理國,太平天國沒算)不再使用郡的劃分,二級行政區就成了州府。

北宋也是一樣,北宋二級行政區分府、州、軍、監四種,地位由高到低,但是並沒有郡啊,這巴陵郡在北宋的正式行政區劃名是嶽州,滕子京的官職也不是巴陵郡郡守,而是嶽州知州,那既然如此范仲淹爲啥要用郡名呢?

有人說是不是雅稱,中國人不是要“崇古”情節嗎?這沒錯,確實有這種因素,但是在宋朝情況並不完全一樣,宋朝的郡並不僅僅是“雅稱”,還是一種“別稱”,就是,它不是民間或者士大夫的自娛自樂,而是有官方背書的,宋朝的“郡名”是官方定義的州府別稱,有時候新設立州府的時候,還會被賜郡名,比如濰州就被賜“北海郡”。但是,郡名只限於府和州這兩級,到了下面的“軍”和“監”,一般就不需要給“郡名”了。

那宋朝幹嘛要做這種事情呢?明明有了州府,還要加個郡名,這個問題其實語文課本是不會給你解釋的,語文課本中《岳陽樓記》裏巴陵郡的註釋通常就是:當時是嶽州巴陵郡,甚至直接說岳州郡…這樣含糊了事。

郡縣制起源於秦朝

先說清楚,宋代的正式行政區從來就沒有郡,那就是府州,郡在正式的行政體系中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郡名是用的,用處是什麼呢?是用來封爵位的,清人錢大昕的《十駕齋養新錄》如此解釋:《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過爲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約襲唐之舊。而五代以後增設, 舊未有郡名,政和修《九域志》又復加之。此有司文具,尤無當於地理沿革之數者也。”

就是說宋朝的郡名其實是承接了唐朝的制度,用處是封爵的,《宋史·職官志》記載: 宋代的封爵凡二十級,其中有郡王、郡公二級。宋朝的州通常都是單字(也有極少例外,比如西安州,不是現在的西安,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西寧州,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境,這通常是軍事行動勝利後新設置的州,所以你看“安”,“寧”這些都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不好用於封爵,如果不給郡名(郡名一般是兩個字,但也有極少數例外,比如成都府就稱蜀郡;平江府(蘇州)就成爲吳郡),那封爵的爵位就很麻煩,所以“郡名”其實就是這個用處。

這裏的平江府就是蘇州

但是在民間,很多人喜歡用古地名來代今地名,以顯示風雅,宋朝文人尤其好這口,所以宋朝人在寫碑誌文之時,常會用在宋代並無實際意義的郡名代指州的稱謂,當時人是知道的,但是後世想根據這些地名來考察對墓主仕宦、生平事蹟,這種雅化卻往往帶來一些困難?所以一直到現在很多學者看宋代一些人物誌都會有些困擾:這郡到底是指哪個州府啊,很多人認爲這其實不值得提倡。後世很多人也對此進行了批判,比如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就對文人用古地名代今地名的做法嗤之以鼻,其在《日知錄》中說到:以今日之地爲不古而借古地名, 以今日之官爲不古而借古官名, 皆文人所以自蓋其俚淺也。”認爲這是“文人求古之病”。

其實一直到明朝(明朝二級行政區基本就是府)了,都有人雅稱府爲郡,但這和宋朝不一樣,純粹是自娛自樂,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官方定郡名的王朝。其實以古代今一直到近現代都有人這麼幹,比如說近代就有這些有意思的事,有些八路軍戰士在延安,他們的家屬都會自豪地稱呼自家子弟是在“延安府坐大堂,保衛毛主席,保衛黨中央”,“府”是明清時期的行政區劃,民國被廢了,但這麼稱呼也顯得風雅些,華北地區一些八路軍戰士呢?也習慣把直隸的傳統省會保定稱爲“保定府”。

那宋朝的郡名有哪些呢?還真別說,有些州名沒有了,但郡名反而成了今天的地名,比如江西東北的饒州鄱陽郡,信州上饒郡,饒州沒有了,鄱陽縣還在,信州則成了上饒市的一個區;有些郡則仍然習慣性作爲雅稱,比如洪州(南宋升隆興府)豫章郡,江州潯陽郡,豫章和潯陽至今都是南昌和九江的雅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