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这句话大家估摸都还记得吧,即使是课文已经记不得了,但这第一句话总还是记得的,这是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里的第一句话,这里我们不讨论《岳阳楼记》,讨论另一个问题:巴陵郡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个地名吗?这没错,其实就是现在的岳阳,但问题在于“郡”,大家仔细想想啊,在读宋朝历史的时候,或者看宋朝背景的历史故事的时候,你听过“郡”吗?

其实宋朝正式行政区划没有郡,郡的设置始见于战国时期,当时主要是较大的诸侯国在自己边疆设立,内地由于不需要雄厚的武力故不设郡,只设县。秦始皇完成大一统后,郡成了一种行政区划。后来在隋唐时期,郡和州频繁转换,唐玄宗禅让皇位,唐肃宗登基后,再次改郡为州,从此中国中原王朝(大理国,太平天国没算)不再使用郡的划分,二级行政区就成了州府。

北宋也是一样,北宋二级行政区分府、州、军、监四种,地位由高到低,但是并没有郡啊,这巴陵郡在北宋的正式行政区划名是岳州,滕子京的官职也不是巴陵郡郡守,而是岳州知州,那既然如此范仲淹为啥要用郡名呢?

有人说是不是雅称,中国人不是要“崇古”情节吗?这没错,确实有这种因素,但是在宋朝情况并不完全一样,宋朝的郡并不仅仅是“雅称”,还是一种“别称”,就是,它不是民间或者士大夫的自娱自乐,而是有官方背书的,宋朝的“郡名”是官方定义的州府别称,有时候新设立州府的时候,还会被赐郡名,比如潍州就被赐“北海郡”。但是,郡名只限于府和州这两级,到了下面的“军”和“监”,一般就不需要给“郡名”了。

那宋朝干嘛要做这种事情呢?明明有了州府,还要加个郡名,这个问题其实语文课本是不会给你解释的,语文课本中《岳阳楼记》里巴陵郡的注释通常就是:当时是岳州巴陵郡,甚至直接说岳州郡…这样含糊了事。

郡县制起源于秦朝

先说清楚,宋代的正式行政区从来就没有郡,那就是府州,郡在正式的行政体系中没有任何意义,但是郡名是用的,用处是什么呢?是用来封爵位的,清人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如此解释:《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而五代以后增设, 旧未有郡名,政和修《九域志》又复加之。此有司文具,尤无当于地理沿革之数者也。”

就是说宋朝的郡名其实是承接了唐朝的制度,用处是封爵的,《宋史·职官志》记载: 宋代的封爵凡二十级,其中有郡王、郡公二级。宋朝的州通常都是单字(也有极少例外,比如西安州,不是现在的西安,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西宁州,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这通常是军事行动胜利后新设置的州,所以你看“安”,“宁”这些都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不好用于封爵,如果不给郡名(郡名一般是两个字,但也有极少数例外,比如成都府就称蜀郡;平江府(苏州)就成为吴郡),那封爵的爵位就很麻烦,所以“郡名”其实就是这个用处。

这里的平江府就是苏州

但是在民间,很多人喜欢用古地名来代今地名,以显示风雅,宋朝文人尤其好这口,所以宋朝人在写碑志文之时,常会用在宋代并无实际意义的郡名代指州的称谓,当时人是知道的,但是后世想根据这些地名来考察对墓主仕宦、生平事迹,这种雅化却往往带来一些困难?所以一直到现在很多学者看宋代一些人物志都会有些困扰:这郡到底是指哪个州府啊,很多人认为这其实不值得提倡。后世很多人也对此进行了批判,比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就对文人用古地名代今地名的做法嗤之以鼻,其在《日知录》中说到:以今日之地为不古而借古地名, 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 皆文人所以自盖其俚浅也。”认为这是“文人求古之病”。

其实一直到明朝(明朝二级行政区基本就是府)了,都有人雅称府为郡,但这和宋朝不一样,纯粹是自娱自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官方定郡名的王朝。其实以古代今一直到近现代都有人这么干,比如说近代就有这些有意思的事,有些八路军战士在延安,他们的家属都会自豪地称呼自家子弟是在“延安府坐大堂,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府”是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民国被废了,但这么称呼也显得风雅些,华北地区一些八路军战士呢?也习惯把直隶的传统省会保定称为“保定府”。

那宋朝的郡名有哪些呢?还真别说,有些州名没有了,但郡名反而成了今天的地名,比如江西东北的饶州鄱阳郡,信州上饶郡,饶州没有了,鄱阳县还在,信州则成了上饶市的一个区;有些郡则仍然习惯性作为雅称,比如洪州(南宋升隆兴府)豫章郡,江州浔阳郡,豫章和浔阳至今都是南昌和九江的雅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