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環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楊貴妃所跳的這種胡旋舞,正是粟特人的民族舞蹈。他們生活古代的中亞地區,自從東漢以來就與中原政權結交頻繁。尤其是盛唐時期,更是兩個胡漢兩族往來最爲密切的時期。

他們承擔起來東西方貿易往來使者的角色,頻繁的遊走在絲綢之路上。大唐文化的西傳,以及阿拉伯文化的東傳,都與粟特人密不可分。遺憾的是,他們並未完成向國家政權的轉化,如今也早已不見蹤影。

(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

“渾炙犁牛烹野駝,交河美酒金叵羅”。在胡人的詩歌中,留下了很多粟特人的身影。這個民族十分的神祕,居無定所,常年從事着國際貿易活動。他們從一出生,便註定了這輩子與商業結下不解之緣。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古人們習慣於將其統稱爲“昭武九姓”。也就是曹、安、史、康、石、羅、白、米、何,他們背後分別代表了自己的國家。

1. 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粟特人所生活的東亞,正好處於東西方文明交匯的十字路口。他們深受波斯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影響,並且將這種習氣又帶入了大唐。同時,他們將唐朝所生產的綾羅綢緞,絲質茶葉等通過古絲綢之路運往東方。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東漢年間粟特人就有些已經在洛陽定居。因爲自幼遊歷四方,使得他們膽識過人,而又有一定的才智,所以“洛陽米貴,居而易之”。久而久之,粟特人就在中原形成了自己的定居點。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生活在東漢的首都自然要比在山地,沙漠縱橫的東亞要好很多。五胡亂華之時,又有一部分人來中原定居。並且各聚落之間,還推舉一位“薩保”,方便與統治階層進行溝通。

儘管這時來的人不多,但是足以證明他們有着東遷的歷史。至於他們爲何東遷,理由也非常的明顯。

2. 方便貿易,條件優越

粟特人天生就是當商人的料,他們移居到中原地區,能夠攫取更大的利益。在積累到一定的財富之後,粟特人自然想更上一層樓。而洛陽,則是當時東方最大的貿易城市。他們可以在當地更好的結交人脈,而後以更加低廉的價格,賣給其他粟特商人。

再經由他們,將貨物賣到西亞、中東乃至歐洲去。如此一來,方便快捷了不少。而且,中原地區地勢較爲平坦,不論是在生活水平還是社會環境上,都要比在溝壑縱橫的故鄉好很多。再者,他們本來也沒有什麼戀家情結。

出門,就是爲了賺錢的。只有利益最大化,纔是商人的王道。其實,爲了賺取更多利益而動遷的粟特人並不在少數。尤其是唐朝初年,據《舊唐書》記載,僅僅在高宗一朝就有五萬多粟特人於京城定居。這還不算遷往其他地方的。

(二)、時局混亂,命不由己

“寧爲盛世犬,不做亂世人”。粟特人大都只顧着發展貿易,而不注重愛國情懷的培養。再者,隋唐年間的突厥人勢力的確強勁。對付粟特人,還是綽綽有餘的。所以,很多粟特人都被迫編入了突厥人的營中。自此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切都由突厥人決定。

1. 天命所致,歸入唐朝

“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粟特人和李唐王朝,一直都有着不解之緣。長安之社會風氣,就是在粟特人的傳播下才逐步的胡化。而大唐盛世,社會包容度又比較高。尤其是李世民在宣佈自己爲“天可汗”以後,更是得到諸多胡人的敬重。

突厥部落的迅速崛起,是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許多粟特人被迫跟着突厥人南征北戰。而突厥分裂成東、西以後,頡利可汗向唐朝投降。《新唐書·地理一》“調露元年,於靈、夏境內以降突厥人,置六州,以唐人爲刺史,謂之六胡州也”。

六胡州的地理位置,大約位於今天內蒙古的鄂托克旗一帶。最初設立,就是爲了安頓歸降的突厥人。因爲粟特人與突厥人的特殊關係,他們也跟着一起歸附唐朝。當時的六胡州,大部分居民都是以粟特人爲主。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粟特人都跟隨着東遷。畢竟,昭武九姓,一共有九個國家。還有一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亞老家。但是時過境遷,阿拉伯帝國日趨強盛,在中亞的粟特人深受其影響,也開始變得阿拉伯化。

2. 被迫遷移,實屬無奈

雖然粟特人習慣了四海爲家,也有着向東部移民的傳統。但是,這種被動的離開家園,自然不會讓人心服口服。況且,移居六胡州之前,粟特人都是往好的地方遷移。諸如洛陽,長安等,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都城,大都市。

如今跟隨着突厥人至此,既不方便從事貿易活動,也不能自由的出入行走。可是粟特人的能力有限,他們無法憑藉着自己的力量打破僵局,重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時代。他們曾經建立過很多的綠洲城邦,但是都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集體。

所以,當突厥人來臨時,他們只能選擇逆來順受。而當他們歸降李唐時,自己作爲附庸也只能跟着一同前往所謂的六胡州。自此,粟特人和李唐王朝的關係也開始發生着微妙的變化。遷居至六胡州者,往往會被視作突厥人。

他們的待遇和條件,自然也會相應的降低。在雙方貿易時,是甲方與乙方的關係,還稍微平等一些。而此時,遷居至六胡州的粟特人不過是投降的奴隸罷了。在突厥人眼中,就不把他們當人看,更何況到了李唐。

如果是正常的貿易往來,自然是相對平等的。但此時的粟特人,已經成了半個階下囚。至少,很多人都是以這樣的眼光看待。他們不習慣束縛,也不想接受不公平待遇。嚮往自由的他們,屢屢爲自己的生存,而向各個階層發起挑戰。

(三)、爲搏自由,繼續東徙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粟特人因爲沒有威權主義官府,自然也不會經過長時間的奴性教育。在他們的身上,仍然有着很強的反抗精神。而且,若是沒有點膽識,他們也不會來往於大漠之中的絲綢之路上。更何況,“兔子急了咬人”,他們本身也不是兔子。

1. 漫漫中原,何處爲家

《資治通鑑》“蘭池州胡康待賓誘諸降戶同反,有衆七萬,進逼夏州”。雖然定居於六胡州,但是這屬於羈縻州,而且粟特人的部落組織結構也並未被打亂。而且粟特人非常不滿唐朝人對他們的政策,還有所要繳納的高額稅負以及民族矛盾加劇。

在開元九年,爆發了六胡州之亂。《唐會要》給出的原因是“苦於服役”,但是這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一直以來,都不願意服從於李唐王朝的統治。用《新唐書》中的話便是“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

出於各種不公平的政策,粟特人才選擇了揭竿而起。但是這些人的力量非常有限,僅僅過了一年他們就被平定了。“二十六年還其餘黨,遂於此置宥州,取寬宥之意”。他們想要逃脫這座圍城,但最終還是以卵擊石,難以與唐朝相抗衡。

2. 民族傾向,投奔叛亂

“安祿山,夷狄之譎詐者也。非將門英豪,草萊奇傑”。安祿山的父親乃爲粟特康國之人,母親改嫁後他跟隨繼父姓安。而不論是親父還是養父,都是粟特人。開元初年,安祿山擺脫了突厥人的控制,搖身一變成爲幽州都督的義子。

在天寶年間,安祿山和史思明以誅殺楊國忠爲由爆發了“安史之亂”。此時,身在宥州的粟特同胞們也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紛紛投靠亂臣賊子安祿山。《舊唐書》“賊將阿史那同禮,以五千騎兵出塞,誘六胡州部落數萬,欲破行在”。

當然,最終還是由郭子儀出馬,一舉擊潰了這些人。其中的粟特人在兵敗以後,大部分都跟隨着安祿山回到了中原,而有一小撮人繼續留在了原先的六胡州。其實,自從六胡州之亂失敗以後,粟特人就已經掀不起風浪了。

因爲他們的社會組織,經此一役,已然徹底分散。而之後,唐玄宗也在不斷地加強中央對於六胡州的控制。至於安史之亂以後,粟特人已經成爲了很多百姓的眼中釘,肉中刺。他們只能分散開來,不敢再聚成一部。

自此以後,粟特人開始與漢人以及沙陀人等相互融合。如今,已經成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而昭武九姓,有很多也都流傳了下來。

結語:

粟特人的東遷,主要是有三個原因。首先,他們爲了更好地從事商業貿易;其次是跟隨突厥人被迫遷往六胡州;再次,安史之亂戰敗,而粟特人作爲他們曾經的支持者,害怕遭到清算,就流落到了中原各地。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