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可以說是陪伴我們走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這麼多年來,《西遊記》題材的電影、電視劇不斷地翻拍,喚醒我們關於他的記憶。對於唐僧一行四人來說,他們既是小說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陪伴我們一起長大的朋友。所以我們也不禁對他們在取完西經之後的故事產生興趣。唐僧還是在那默默唸經嗎?孫悟空是否還是那麼放浪不羈愛自由呢?豬八戒身爲淨壇使者是否喫得很開心呢?沙和尚又是否還和以前一樣木訥呢?

對於《西遊記》後來的故事的遐想,大家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於編劇們來說也是如此,有不少關於西遊記後的故事被搬上了銀屏。無論是《西遊記後傳》當中成爲鬥戰勝佛後的孫悟空與無天佛祖的鬼畜大亂鬥,還是《寶蓮燈》當中當上了沉香的師傅的鬥戰勝佛孫悟空,又或者是陳浩民出演的電視劇《鬥戰勝佛》當中到凡間歷劫的鬥戰勝佛孫悟空。都是人們對於孫悟空成爲鬥戰勝佛後的生活的種種暢想,孫悟空真的能習慣成佛的日子嗎?

曾經年輕氣盛的我,也認爲說我等生來自由身,誰敢高高在上。孫悟空就應該是桀驁不馴,不屈服與任何的權威的,逍遙自在的美猴王,如何能夠忍受得了靈山之上的清規戒律?靈山不是它的歸宿,花果山纔是。但是後來逐漸的看問題的角度也有了變化,開始考慮孫悟空從出生以來的所作所爲是否成熟呢?我們認爲他是反抗的英雄,那是因爲他在反抗制度,但是如果落實到個人的所作所爲來說,他真的就是對的嗎?

鬥戰勝佛在佛教當中是真實存在的,是接受禮懺的三十五佛之一。《佛說決定毗尼經》中說道:犯了五無間業的人,應在這三十五佛之前至心懺悔。而鬥戰勝佛指的是什麼呢?自然不是說鬥天戰地,殺戮戰爭等等,佛教以慈悲爲名,雖然有金剛怒目,卻不會主動興鬥戰。所謂鬥戰,指的是與私心、我執做鬥,在修行的路途之中,不斷秉持 “無我”的正見。同時與“我要、我想、我厭、我畏”等執念奮鬥,直至戰勝一切私心偏好永享太平。

而孫悟空在成佛之前,在東海龍宮、在陰曹地府、在天庭所犯下的過錯,又有多少是他人的過錯呢?孫悟空下龍宮得到了定海神珍不提,擾亂龍王水晶宮,又強行索要了藕絲步雲履、鎖子黃金甲、鳳翅紫金冠,還一路打了出去。到陰曹地府劃掉了自己生死簿上的名字,還一筆勾銷了猴屬的名字,導致天地輪迴出問題。被招安上天,第一次成弼馬溫打出南天門,第二次成齊天大聖偷喫蟠桃、仙丹,擾亂蟠桃會。這個更多的時候都是由於孫悟空“我要、我想”的執念而起的災禍吧。

孫悟空在很多時候都活得很自我,做事全憑自己的喜怒哀樂,可還偏偏有很強的能力。倘若這種人孤僻,不理世事,那倒是無所謂,但是他經常與世人接觸的話,那遭殃的只能是他人了。而他成爲鬥戰勝佛以後,所戰勝的就是他自己的私心,執念。他在西天取經一路以來,一直在改變,開始爲別人着想,開始有在意的人,也逐漸的不再視人命爲草芥,這個纔是在唐僧真正對孫悟空的影響,讓孫悟空不再獨立於團體之外,也讓孫悟空有了成佛的契機。

唐僧成佛的契機來自於烏巢禪師所傳授的《多心經》,而他最終成就的是旃檀功德佛。這尊佛也是三十五佛之一,持誦旃檀功德佛的名號,能消過去生中,阻止齋僧的罪業。而這個似乎也在冥冥之中對應着孫悟空,唐僧對孫悟空的管教,對孫悟空的勸誡,是否也在阻止孫悟空的罪業呢?當然了,不止是孫悟空,對於豬八戒和沙和尚,甚至小白龍,也是如此的。

因此,《西遊記》當中最後給他們封的佛號並非是胡亂冊封的,佛陀爲圓滿的覺悟者,佛陀本身沒有高下之分,但是有他們各自的職能。孫悟空戰勝了自己的私心和執念,最終成爲了鬥戰勝佛,唐三藏消除、阻止了徒弟們的罪業,助力他們向善,最終成爲了旃檀功德佛,這個都是由他們一路以來的經歷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切早就定數!

成爲鬥戰勝佛後的孫悟空,他的內心,是平靜的吧。

圖:互聯網

文:悠然布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