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雨靜

#鄭爽 初戀不是那個人#

#鄭爽 男生紳士是應該的#

#鄭爽 大家總把女人想得太心機#

《我們戀愛吧2》播出前2期就上了3個熱搜,一躍成爲國慶期間年輕人的重點“喫瓜”對象,並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戀愛綜藝的討論。

從1988年的《電視紅娘》至今,似乎還沒有哪類綜藝比戀愛綜藝更長壽、討論度更高,也沒有哪類綜藝可以經歷兩次“停播”後一次次“重生”。

但是隨着各大戀愛綜藝相繼開啓第二季,節目老化再度成爲威脅業界發展的棘手問題。

屏幕上的“談情說愛”

從1998年的《玫瑰之約》到2010年的《非誠勿擾》再到2018年的《心動的信號》,我國娛樂市場共出現了三次熒屏“相親熱”,戀愛綜藝也完成了相親速配→相親真人秀→戀愛觀察類綜藝的轉型。

1998年,香港鳳凰衛視一檔婚戀節目《非常男女》風靡一時,湖南衛視以其爲母體推出《玫瑰之約》,創下當時的收視與話題巔峯,被各大電視臺爭相模仿。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全國出現了20多檔同類節目。

《玫瑰之約》的成功在於其新穎的形式和敏感的話題。6男6女12位嘉賓同臺表達自己的情感故事、愛情觀和擇偶標準,最終在主持人的牽線下配對成爲情侶。“相約玫瑰,新鮮感覺,I love you”的開場口號更是完美映射了當時年輕人大膽表達,追求刺激與新奇的價值觀。

總製片人賀大明在《玫瑰之約—熒屏內外的故事》一書中回憶創作初衷時寫到:“如果愛情婚姻的節目不僅僅侷限於婚介,而是一個集談話、娛樂於一體,旨在倡導健康向上的交友觀、愛情觀、婚戀觀,融趣味性、娛樂性、哲理性於節目之中,展示參與嘉賓的個性風采和時代風貌,一定會有廣闊的空間和市場。”

三四年後《玫瑰之約》節目形式開始老化,於2003年首次停播。同年《非常男女》也傳出了停播消息。雖然此後《玫瑰之約》嘗試了各種整改方案,卻無法再逆流而上。2005年《玫瑰之約》推出熒屏,至此第一段熒屏“相親熱”正式結束。

2010年《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爲愛向前衝》播出,江蘇、湖南、浙江三大在綜藝上頗具影響力的衛視同步競爭,再度燃起人們對戀愛綜藝的熱情。而《非誠勿擾》則借“寶馬女”一舉奠定其傳奇地位。據統計,當時《非誠勿擾》的收視率曾一度遠超同時段播出的《快樂大本營》。

很多人將《非誠勿擾》的成功歸因於形式創新,但其更大價值卻在於對社會話題的放大。《非誠勿擾》更像一檔社會類節目。且不說孟非是當時民生新聞欄目《南京零距離》主持人,節目放大的“富二代”“拜金女”等社會現象,接連引起熱議,一度成爲當時年輕人婚戀觀的代名詞。心理專家樂嘉的犀利點評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事實上,《非誠勿擾》1位男嘉賓對24位女嘉賓的真人秀速配模式,在7年前的《玫瑰之約》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玫瑰之約》改版初試真人秀元素,推出“紅絲帶”特別節目,9位男嘉賓追1位女嘉賓。後來被觀衆質疑“走秀”痕跡過重,以失敗告終。

《非誠勿擾》成功的關鍵就在放大了常駐女嘉賓的話語權,她們高高在上地評判男嘉賓,瘋狂輸出自身觀點,用滅燈決定男嘉賓“命運”,滿足了觀衆消費娛樂的需求,反正看熱鬧不嫌事大。

隨後幾年,真人秀相親節目遍地開花。除同質化問題外,這種速配模式導致男女嘉賓完全沒時間培養感情。熱鬧過後,徒留困惑與空虛。就這樣第二次熒屏“相親熱”漸漸淡出觀衆的視野。

2018年騰訊看準觀察類綜藝熱潮,引進韓國戀愛觀察類節目《HEART SIGNAL》,推出《心動的信號》開啓第三次熒屏“相親熱”。節目開播後總播放量突破10億次,豆瓣評分7.1,奠定了今天戀愛綜藝的主基調。

被限定條件的“戀愛實驗”

《心動的信號》熱播後,主打戀愛+推理的戀愛觀察類綜藝迎來春天。《遇見你真好》《戀夢空間》《喜歡你,我也是》《我們戀愛吧》多檔節目湧現並進入第二季。

9月30日《我們戀愛吧2》上線,雖然還是熟悉的配方,優酷熱度卻僅次於《火星情報局5》《這!就是街舞3》。但你會發現至今爲止節目的熱度幾乎全出自爽妹子之口,沒一個熱搜與節目內核相關。

鄭爽粉絲和黑粉在熱搜界的影響力可謂“首屈一指”,鄭爽說的每一句話都具有熱搜潛力。節目組正是抓住這點,把飛行嘉賓鄭爽安排在第一期,打了一個開門紅,但後期發力如何仍未可知。

除鄭爽外,《我們戀愛吧2》戀愛觀察團中還有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頗具話題度的伊能靜、黃聖依,以及朱正廷、金子涵、戴燕妮、張純燁、姜振宇。本來幾個人主要任務是分析評論觀察素人嘉賓的行爲,進行感情推理連線,但鄭爽第一期就主動問嘉賓覺得自己的初戀是誰?楊子和黃聖依誰先追的誰?雖不缺話題卻略帶刻意。

男女嘉賓一方的相處和氣場還算和諧,雖然第一頓晚飯冷雅欣就“不懂事”得提年齡、膚色的敏感話題,略顯尷尬,但所幸有趙嘉祺幫着打圓場,勉強說得過去。

但是這一季嘉賓們的CP味似乎有些過濃,第一期還沒結束兩對CP就已經表現得很明顯了。流程難道不是用劇情鋪展和懸念設置展現體現戀愛過程嗎?

“把相親節目當成狗血偶像劇看就行了”有網友說。在只允許戀愛的“戀愛小屋”,上演着一場被限定條件下的戀愛實驗,一場好看的秀。

戀愛綜藝路在何方?

整體上看,目前戀愛綜藝從嘉賓陣容、素人選擇、節目形式、節目價值都再次出現了同質化問題。先是素人嘉賓人均高學歷、高顏值、高收入,女嘉賓總有一個初戀臉、一個身材火辣,男嘉賓則逃不脫舉鐵和商務人士人設。觀衆缺乏代入感,也就無法通過觀察達到自我審視的目的。

媒體採訪的一位《戀夢空間1》女嘉賓坦白:“節目組對女嘉賓的顏值要求更高,雙方學歷可以看作加分項,有留學經歷的更受歡迎。”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有網友提出“打着觀察的旗號,他們究竟在‘觀察’什麼?”的質疑。

備受詬病的“剪刀手”在此類節目中同樣存在,爲渲染戀愛主題,剪輯經常放大甚至製造嘉賓之間各種衝突。明星觀察團則過度解讀嘉賓行爲,樂此不疲地傳遞戀愛技巧。《伊學》導師伊能靜瘋狂輸出戀愛哲學,“‘你猜’是延續性話題用詞”、“愛會讓人長大”、“人生最大的成長痛第一關一定是愛情”;欲擒故縱成爲很多男生經常用的戀愛技巧。

如此,節目相關熱搜話題自然更多與明星本人有關。偏離反映當代年輕人價值觀和社會話題的主旨與初衷後,戀愛綜藝正在淪爲明星展示戀愛經歷、灌輸婚戀觀念的舞臺,留給觀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不斷減少。

《非誠勿擾》躥紅時,《新華日報》曾發文指出娛樂不能只留下虛無和困惑。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曾經出現的問題在今天依然能夠找到影子。我們的觀衆到底需要怎樣的節目?戀愛綜藝如何守正創新?戀愛綜藝會出現熱播後的第三次“停擺”嗎?值得所有人深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