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內地偶像劇有不少變種。

仙俠劇這個最大的變種自不必說,它們還可將自己僞裝成職業劇、戰爭劇、犯罪劇、年代劇等。

在這些劇中,職場的專業、戰爭的殘酷、犯罪的邏輯、年代的真實等,都可以被柔化處理,重要的是,它們要生成一種依靠題材達到品質進階的假象與錯覺。

這類劇往往會在攝影、剪輯、音效等技術元素上,選用專業或資深人士,而在劇作、演員等核心元素上,更偏向家庭背景音式的大衆劇方向,即劇作簡單、不事思考、臺詞直白,主演容貌青春精緻,現代感強。

也就是說,製作精良之餘,劇作要偏蒼白,不能有太多細節,不能對觀衆的注意力提出過高要求。

目前正在熱播的李現新劇《羣星閃耀時》,便是這樣一部被包裝成年代、戰爭、犯罪等劇種的偶像劇。

首先需說明的是,《羣星閃耀時》和《人生若如初見》並非同一部劇。

兩部劇故事背景、題材類似,且《人生若如初見》經歷過撤檔風波,因此,或許會有觀衆認爲《羣星閃耀時》是《人生若如初見》改換劇名後播出的版本。

《羣星閃耀時》由萬里揚(倪妮未播劇集《夜旅人》導演)執導,女主演是任敏;《人生若如初見》由王偉(《白夜追兇》導演)執導,女主演是春夏

除了李現、任敏,《羣星閃耀時》演員陣容還包括周遊(電影《野馬分鬃》主演)、王紫璇王茂蕾蔣易(一年一度喜劇大賽演員)、李祉(10歲小演員)等。

這個導、演陣容,的確沒什麼驚喜,有點輸給隔壁的《哈爾濱一九四四》(僅陣容而言),就連值得期待的董潔的客串,其出場時刻也非常平淡,角色和情節未能充分展現董潔應有的演員魅力。

所幸本劇的幕後創作者還是相當出色。

攝影晁明掌鏡過《無證之罪》《隱祕的角落》《漫長的季節》,並拍攝了範偉、周冬雨主演的新片《朝雲暮雨》;剪輯劉山峯過往作品包括《白夜追兇》《畫江湖之不良人》真人劇等。

音效李焱操刀過《老炮兒》《黑處有什麼》等片,他爲《羣星閃耀時》帶來了最電影化的部分,劇中音樂大多是“專點專用”(每個點都有獨立的音效設計)的電影式操作。

《隱祕的角落》中的攝影

這些創作者在保證本劇基礎視聽品質的情況下,偶爾也會妥協於一些意圖相當明顯的表面創作,顯得“可以但沒必要”,這點,其後會結合劇情談到。

定位爲何不清晰?

劇集開場,地點南京,時間民國25年,即1936年。

對國內觀衆而言,這一時、地很可能觸發“肌肉記憶”,即這是南京大屠殺的前一年。

這種意識,或會讓觀衆對本劇產生一種黑雲壓境、時代凜然的悲愴期待,但詭異的是,編導在兩集之後,很快讓劇集基調轉向了一種輕鬆的偵探犯罪劇氛圍。

主角華楨(李現飾)是國民黨高官家庭次子,他違背父親意願,決定成爲一名海軍戰士。

回南京爲父親祝壽期間,他遇見前海軍、現中共地下小組組長的鄧銘遠老師,鄧老師託他將一本《人類羣星閃耀時》(斯蒂芬·茨威格所著德語傳記)帶給上海一位姓孟的商界名流。

很快,鄧銘遠被捕。

華楨抵達上海後,在文華酒店遭遇孟氏夫婦被謀殺一案,孟氏幼女孟多慈(李祉默飾)被華楨救走,華楨本打算立即回南京,但孟多慈傾盡所有請華楨偵查孟氏案兇手。

孟氏案的出警記錄在上海警局下屬的第四警察所,因此,華楨借家中關係進入四所成爲一名實習警察,並在此結識隊長陳浩(周遊飾)、同期女警駱珉敏(任敏飾)等人。

追查兇手的過程中,他們一面面臨上方勢力的百般阻撓,一面又新結識了法租界督察員石珺昱(王紫璇飾)。

講述至此,劇集的故事架構基本底定。

《人類羣星閃耀時》這本書,作爲一種極爲顯性的寓意,就是在說這部劇講的是抗戰時期中、青代那些如星辰閃耀的志士們。

因此,無論劇中有多少身份僞裝,基本可以在看見華楨、鄧銘遠、陳浩、駱珉敏、石珺昱等人的第一眼,就可以確定他們將是或已是中共成員。

劇集甚至在孟氏夫婦的葬禮上,以悼詞直白點題:從今以後,(他們同)無數的星星一起,熠熠閃耀於,我們上空的雲層之上……(但,真的會有人這樣寫悼詞嗎?)

從結構上來講,鄧銘遠的被調查、石珺昱同季太太(董潔飾)的暗中接頭等,是一種歸屬於抗日時代的大背景敘事。

華楨、陳浩等人在平民風味濃郁的四所調查孟氏兇案,又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歸屬於偵探情節的小背景敘事。

前者是如《僞裝者》一般的歷史諜戰情節,後者是如《警察榮譽》一般的市井探案情節,你能想象將《僞裝者》和《警察榮譽》組裝成一部劇嗎?

所長在警察所做飯,很市井

本質上,這兩種敘事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兼容,前者會壓迫掉後者常見的鬧劇感,後者會消解掉前者必要的嚴肅感。

這就是爲什麼《羣星閃耀時》顯得定位不清晰。

這是一部在抗戰劇、刑偵劇、市井劇、偶像劇之間不斷出入的作品。

信息爲何不密集?

《羣星閃耀時》最有味道的,是片頭片尾

片頭片尾通過意象(如海、船、塔)與人物的交織、對劇中畫面的模糊泛黃處理,以及悠揚深沉的音樂,構建出戰亂時代裹挾青年志士的悲情卻又積極的氛圍。

片頭

片尾

創作者顯然想將這種質感延續到劇中,但並不成功。

比如小女孩孟多慈認識了駱珉敏一家後,駱珉敏的哥哥駱天祥接到一件報酬百元(當時華楨的月薪三十元)的任務:根據照片找到孟多慈。

他既認識孟多慈,這豈不易如反掌?

於是,劇集着重呈現他的靈魂掙扎,並用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調色手法:在駱天祥回憶他與孟多慈初見的場景中,他與孟多慈被摳像爲彩色,除此一切皆調爲偏黑白

這種處理,意圖非常明顯,爲的是“突出”初遇的“鮮活”,但這種處理真的有必要嗎?它同直接將整個畫面調爲“回憶色”(泛黃或其它)有任何區別嗎?甚至這種刻意調色反而破壞了初遇的完整記憶。

而真正破壞整部劇質感的,其實是故事信息的鬆散

儘管劇集開場密集拋出許多複雜的身份、人名,如海軍部造船所新艦監造室室長、侍從室第二處祕書(華楨的大哥)等,這些信息卻無法幫助架構故事版圖。

很多時候,看此類國產劇猶如看網文,一面苦惱於無用的枝節信息浪費時間,一面又始終對作品的核心結構和高光時刻抱有繼續觀望的期待。

比如我曾在一部網文中讀到一位少女和一條蛇打架的情節,兩人足足打了十萬字,看得人苦不堪言,但又很難放棄對其世界觀架構的好奇。

正如網文一般依靠字數結算稿酬,國產劇也會依靠廣告提增收入,集數越多,廣告時長及曝光次數也就越多,這就是此類國劇喜歡“水時長”的原因之一。

《羣星閃耀時》中,前兩集的敘事相對高效,抗日背景、國共對峙、實業家兇案、青年志士與滅家幼女之間的救贖等,都被牽引出來,使得這兩集沒有餘力去鋪陳一些可有可無、插科打諢的情節。

這種緊湊,很好地維持了劇集詩意的質感,讓華楨和孟多慈這對宿命同伴之間,有了一絲中國版《大叔》的味道。

隨着第三集駱珉敏、孫鴻發等四所警察的出場,這種詩意節奏迅速被破壞,太多雞毛蒜皮的爭執、吵鬧,使《羣星閃耀時》偏離了其歷史背景應有的嚴肅軌跡。

孟氏夫婦被殺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時代派系之爭?鄧銘遠被捕又勾連着何種暗夜薪火?華楨、陳浩、石珺昱等青年羣星又將在何時匯進漫天星河?……這些,《羣星閃耀時》都引入得太遲太遲,而它們,才該是這部劇的情節和表達重點

無論從恢弘劇名,還是從敘事野心來說,《羣星閃耀時》都不該在一間閒出鳥來的警察所打轉太久。

影劇當然是影像的藝術,可以或嚴肅或閒適或市井或莊嚴……,但影劇首先要保證一種統一的敘事精神,如果一部劇無法被凝練在統一的敘事格調中,那何必要選擇這部劇來看呢?

王媽、顧總、管家、那那這這的故事不香嗎?

至少,王媽的故事始終保持一致風格,就是“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