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旧唐书》中有一句话说“一胜一负,兵家常势”,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古人云,胜负乃兵家常事”的出处。这在过去还有现在都常常是用来当做安慰人的一句话,意思是在你失败的时候也不要气馁,谁都有失败的时候,也都有成功的时候,不必太把一次两次的失败放在心上。

这句话跟孔圣人说过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又不是神仙,谁能不出错呢?但我们今天要说到的这三个男人,却是‘非普通人’,他们征战沙场多年,却从未打过败仗,可真的能够被称作是“传奇的一生”呢!

“封狼居胥”霍去病

作为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男人之一霍去病,是西汉一个罕见的天才战神,是一个令所有人惋惜的少年将军。霍去病是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以及名将卫青的外甥,按理说,在朝廷里有一个当皇后的姨母和当将军的舅舅做靠山,是可以得到重用并且安稳度日的。但是霍去病在小的时候就很喜欢骑马射箭,甚至被汉武帝所喜爱,亲自教导他学习《孙子兵法》等行军打仗之术,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

霍去病就是一个天生的将军之才,他在十七岁的时候就以票姚校尉的身份跟随卫青去漠南与匈奴对战。在这一战中,年仅十七岁的少年斩杀的敌军比自己队伍里战死的士兵总数还要多,并且在战役中斩获了两千多人,还包括一些高级官员。

人生中初次上战场,霍去病就斩杀了单于的祖父籍若侯产,并且被封为冠军侯。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下了赫赫战功而被封侯,这个时候的霍去病就已经开始展现出自己非人的打仗能力了。

后来汉武帝重用霍去病,命二十一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和卫青分别带领五万骑兵深入漠北,打算一举歼灭匈奴,永绝后患。霍去病善用战术,打下了大胜仗,打通了河西走廊,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朝后,霍去病又被加封为大司马,并且皇帝送他一座官府,但是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却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再往后的几次战役霍去病统统获得了胜利,然而就在汉武帝打算动员歼灭单于主力时,霍去病却病死军中,年仅二十四岁。这个一生从未打过败仗的少年将军就这样离去,在愈加繁盛的西汉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淮阴侯韩信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没尝过败仗的男人之二,就是这位淮阴侯韩信了。不管你学没学过历史,总听过一句谚语叫做“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吧。这句话说的是韩信对自己带兵能力很自信的意思,而刘邦擅长管理将领而非带兵的意思,以前也有说人各有所长的意思。这句谚语里面的主角,带兵能力超强的韩信,也是一个从未打过败仗的将军。

韩信年轻的时候身为平民,还曾受到过胯下之辱。他不会经商谋生,常常是别人看他可怜给他饭吃而不至于饿死,以致于没有人喜欢他。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开始北上,韩信就投奔了项梁,在军中做一名籍籍无名的小士兵。

后来韩信跟了楚霸王项羽,曾经多次给项羽献上一些行军打仗的计策,但项羽从来没有搭理过他。韩信自觉不被重用,便离开了楚国去投奔了刘邦。在刘邦的军中,韩信终于被萧何所看重,并称赞他为“国士无双”。在萧何的推举之下,刘邦直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信任他的进谏和建议,开始让之前身为仓库管理员的韩信带兵打仗。

终于成为大将军的韩信极善“谋战”,利用谋略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灭魏破代、东进灭赵、灭齐······为后来刘邦夺天下打下了坚定的军事基础。就连后来猛将英布想要起兵的时候都在忌惮韩信。因为他知道,韩信是真正的战神,在他一生中的无数战役中从无败绩,如果没有韩信,刘邦都不一定能够建立汉朝大业。

“人屠”白起

作为中国历史上从没打过败仗的男人之一白起,可不仅仅是我们现在玩儿的游戏里那个帅气逼人的形象,不过这个特点也能表现出白起的能打善战。历史上的白起更胜一筹,他不仅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国名将,也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分析敌我形势,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白起深明此理,并且能够精确的进行战前料算,就连太史公司马迁都称赞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

秦国时期,白起是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将之首,可见他出众的军事谋略和赫赫军功。白起出生在秦国的繁盛时期,有着很好的时代背景,并且当时的秦国推行的是军功爵制,身为平民的白起便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提拔上来的。

那时的白起虽然官衔不高,但是带兵打仗却从没有输过。他也因此一路被提拔,直到成为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军。他擅长野战,能力超过了擅长守城的廉颇。在白起与廉颇的对战中,双方都没能讨得好处,但长平之战中前期的长达三年的消耗战,让赵军大吃苦头。

此时赵国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廉颇后,白起开始采取巧妙的战术,将赵军装入了一个用士兵围起来的袋子里,切断了粮道,将四十万赵军饿得投了降。但当赵军投降后,白起使了计策将赵军的四十万降兵全部坑杀,使赵国上下为之震惊。

白起不仅与赵国结了仇,在战场上从没打过败仗的他杀人如麻,后来经过学者梁启超的分析考证,发现在整个战国时期战死的两百万人里,被白起屠杀的就有一百多万人,难怪当时的人都称之为“人屠”。不过即使如此,他也从未做过任何对不起秦国的事情,因此也得到了秦国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