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有不計其數的卓越人物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推動着人類的歷史進程,如果要從這些人裏面選出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位的話,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一定能忝列其中,在一份歷史上知名影響力人物名單——“100個偉人”中,牛頓排名第二,僅次於穆罕默德。

他所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基本就是現代世界的模型,是全世界的物理課都必學的常識,我們無法想象如果沒有牛頓,這個世界將會是什麼矇昧狀態。

可這位大科學家雖然在科學上取得了後人難望其項背的成就,他卻是一個性格古怪難和他人友好相處的人,一輩子都沒有過朋友,也沒結過婚,可謂十分孤獨,這樣一位天才難道真是常人所說的“高智商、低情商”嗎?

一、童年不幸、求學多舛

艾薩克`牛頓,1643年出生於英格蘭,據牛頓的母親回憶說牛頓是早產兒,剛出來的時候十分幼小,甚至可以把他裝進一夸脫的馬克杯裏。作爲一個遺腹子,牛頓自小跟着母親生活,3歲的時候母親改嫁把小牛頓送到了外祖母那從此和年老的祖母相依爲命,牛頓也因母親的拋棄而對母親充滿敵意。

小小的他曾在日記裏發狠:“威脅我的繼父和生母,要把他們連同房子一齊燒掉。”這樣的家庭氛圍對牛頓日後的性格產生了很大影響,他變得越來越內向孤單,不喜與人交往。

牛頓5歲時上學 ,當時的他成績並不十分優秀,卻十分酷愛讀書特別是機械方面的知識,他能自己按照書中的介紹動手製作許許多多的小玩意兒,並且內秀的性格讓他沉得下心來研究這些東西的物理結構是怎麼樣的,他在物理的世界中找到了極大的樂趣與滿足。

11歲時牛頓在金格斯皇家中學讀書,母親本來送他上學只是想讓他能做一個略懂知識的農民,但是專注的牛頓隨着知識的積累開始對深奧的幾何學、化學、日心說等學科的興趣越來越濃。

當母親迫於家庭經濟讓牛頓輟學在家務農後,牛頓過得非常不愉快,整日悶悶不樂,只能一有機會就埋頭讀書,經常忘記幹活,母子關係更加緊張疏離。後來還是牛頓的舅舅以及中學校長被牛頓求知若渴的精神打動,多次勸說牛頓母親,牛頓才得以完成學業,並以減費生的身份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二、同事不和、同行對峙

在劍橋時期牛頓學術上的成就就已經讓他名聲大震,萬有引力、光學等的驕人成績讓他年紀輕輕就擔任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但是工作不同於求學時期的單純,牛頓處理人際關係的風格越來越"牛頓",尤其是同事間的合作漸漸讓他性格的弊端凸顯出來,與上司胡克的針鋒相對一直糾纏到胡克去世,牛頓都要徹底否定胡克才肯罷休。

胡克

牛頓爲何要決絕地刪掉《自然科學的數學原理》中所有關於胡克的名字?

這並不是牛頓這個人人品極差,而是二人多年交往日積月累的爆發。胡克本身也是位碩果累累卻自負的科學家,喜歡對別人的成果評頭論足。在和牛頓第一次交鋒時便說牛頓的光學研究抄襲他的,牛頓選擇了忍讓;

第二次交鋒是由於胡克沒有遵守兩人間私下討論科學問題的原則,公開諷刺牛頓的橢圓―螺旋線證明及其他落地點情況的分析不正確,自尊心強的牛頓感受到了羞恥和憤怒,顏面盡失,這次牛頓選擇了迴避,一心撲在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上,儘量遠離胡克;

第三次交鋒是在牛頓撰寫《原理》期間,胡克再次質疑平方反比律的發現權,要求牛頓在書中提及他的作用,這次的牛頓爆發了,他忍無可忍別人再次掠奪自己的研究成果,毫不留情地和胡克公開翻臉,並打算刪掉第一卷中胡克的名字。

不僅如此,牛頓繼任皇家學會主席後也不忘徹底塗掉胡克的影響力,可見牛頓對胡克的爲人是深惡痛絕,不留一絲餘地。

另一著名的爭論是在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誰優先發明瞭微積分之爭,這是涉及到兩個國家不同學科同一內容的爭論,影響深遠,直接導致了英國數學落後歐洲一百年。雖然萊布尼茨使用的符號較之牛頓的更直觀、合理,被普遍採納沿用至今。

但誰先誰後發現歷史無法給出絕對的答案,不同國家發表研究的流程不同,按歐洲人當時的評判標準來看,牛頓的流數術更早一些,但它只是僅僅一個處理運動問題的方法,而萊布尼茨的研究更適用更系統。

萊布尼茨

愛因斯坦對這個公案有說過一句公道話:“這項工作導致牛頓發明了微積分的基礎。”學術爭端引發人身攻擊從而導致一個國家數學發展的落後,這實在是損失太大,在這場風波中,牛頓性格所表現出極端傾向不可謂不危險,也許是童年環境缺少愛的氛圍導致牛頓難容人。

他很難寬恕別人的錯誤,寧可選擇逃避忍讓避免爭端,實在忍不了就報復性毀滅,這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導致他和很多科學家的關係都非常糟糕,到牛頓老年時,性格已經演變得非常決絕,在他後來擔任鑄幣局總監時,對於僞造貨幣的人,他不管通不通融求不求情,一律處以絞刑。

三、羞於表白,錯失愛情

牛頓對同事同行間的爭執處理如此,對待他心愛的女孩亦是受童年缺愛的性格影響。

在崇拜的事物面前會變得異常卑微、膽怯,那個在中學時期他這輩子唯一動過情的女孩面前,他的愛意很直接很坦誠地外露,但卻又什麼都不敢說,直到女孩子嫁給別人了,對方也只是知道牛頓對自己動過情愫,其他什麼都沒做。

牛頓此後也沒有愛過其他女孩,終身未婚,如此偉大的科學家身後卻無一後輩繼承遺志,實在可惜。

每個人的性格都有一個演變的進程,現代很多人因爲牛頓的這些和其他人的激烈爭執而去質疑甚至否定牛頓的人品,但牛頓年輕時寫過這樣一段話:“我以後將何去何從?我應該結束這一切。我只能流淚,卻不知道要做什麼。”

我想這是段每個年輕脆弱的靈魂都能共情的迷惘和無奈,牛頓在拷問自己該做什麼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科學,他在科學的世界找到存在感、安全感,並且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難道不夠嗎?何必在他身後去攻擊他不幸的童年造成的性格陰影呢?

畢竟他自己就已經親身證明:爭論、攻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有愛才能彌補缺陷,完美人格。

文/扒拉文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