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張阿姨,經常頭暈、四肢乏力,去醫院檢查,確診爲慢性腦供血不足。

但張阿姨及家人並沒有在意,嚴重時就自行到藥店購藥服用,直到最近,張阿姨突然肢體麻木、撲倒,才引起恐慌。

大腦作爲人體的“司令官”,必須保證充足的血液供應才能夠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動,供血不足若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引起癡呆、突然暈厥,甚至猝死、腦梗死等現象,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

那麼,導致大腦血液供應不足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特邀昆明三博腦科醫院客座教授任惠主任爲大家解讀,下面聽聽任主任怎麼說!

腦供血不足的有什麼症狀?

1.時常感到頭暈、昏昏沉沉、嗜睡或失眠 ,甚至還伴隨着失眠、易怒、心煩等症狀。

2.肢體出現不協調、無力,有時也可能出現肢體痙攣或跳動, 走路不穩、拿不穩東西、運動功能失靈等症狀。

3.說話不清、吞嚥困難等表現。

4.莫名出現記憶力衰退,喪失意識。

5.時常感覺渾身無力,精神疲憊,即使是充足的睡眠也會一整天都沒有精神,也可能是表現爲經常性的失眠。

到底是什麼原因會引起腦充血不足?

1.低血壓、貧血

血壓過低、貧血,容易造成全身血液供給不足,導致腦供血不足,(低血壓:成年人上肢動脈血壓<90/60mmHg)。

2.“三高”

高血壓:可使血管內膜受損增生,進而造成管腔狹窄;

高血糖:可損傷血管內皮,增加管腔狹窄風險;還可使紅細胞、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強,增加血液粘稠度,減緩血流,甚至血液瘀滯形成血栓;

高血脂:脂類物質含量升高,易引起動脈硬化,導致管腔狹窄;如果斑塊破裂,還可形成微血栓,堵塞小血管,影響供血,甚至直接導致腦梗。

3.頸椎病引發

部分頸椎疾病可能壓迫到心臟向腦部輸送血液的血管,使血管變窄,從而影響血流,造成腦供血不足。

4.心臟疾病

心臟存在疾病,也可誘發腦供血不足。如:冠心病人心血管狹窄,心衰患者心臟收縮無力,都可導致排出心臟的血液減少,從而影響腦部供血。

5.微血栓

微血栓容易堵住血管,造成大腦供血不足。

6.其他危險因素

家族遺傳、飲酒過度、藥物濫用、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也可造成大腦供血不足。

改善腦供血不足,可以怎麼做?

1.保證足夠營養,保護血管

“三高”人羣,應遵醫囑堅持用藥,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

日常多喫番茄、藍莓、桑葚、橘子等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橄欖油、魚肉、堅果、蘑菇、奶類等含有豐富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減少其對血管的損傷,改善血液微循環,預防血管管腔狹窄,以保證血液供應充足。

2.一動一泡,促進血液循環

使用運動:運動是非常好的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能輔助通暢血流,改善腦供血的方法。

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如:慢跑、快走、太極拳等;每週至少3次,運動強度以中等爲宜,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看電視時可以踮腳,它能使心肌獲得更多的氧氣,增加血流速度,從而改善血液循環。

泡腳: 也是公認的促進血液循環的好方法。

建議:每天晚上用40℃左右的溫水泡腳15~20分鐘,還可遵醫囑添加部分相關中藥。但糖尿病患者、靜脈曲張患者、皮膚感染破潰患者需謹慎進行。

3.護頸椎做做“米”字操

日常可以用頭跟着“米”字的筆畫運動,前後左右全方位鍛鍊頸椎。但一定要注意動作幅度,不要引得脖子咯咯響。

4.糾正日常不良姿勢

走路時,應抬頭挺胸、平視前方,不要含胸駝背,以免壓迫頸部神經,久而久之造成頸椎骨質增生。

任主任溫馨提示

如果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耳鳴、記憶力明顯減退、肢體麻木等症狀,且持續2個月以上,應及時就醫進行腦電圖、腦CT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經顱多普勒超聲等相關檢查,以便確診。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編輯刪除。

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個人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到院諮詢醫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