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這部劇一經開播就受到了觀衆的廣泛好評,它真實體現了當時北平時期的生活狀態,經過戰爭迫害之後,人們生活的現狀。

老舍的《四世同堂》也着重描寫平民百姓,通過文字的方式來展現20世紀中期底層人們的心酸苦難,老舍作爲人民作家,他深入生活,對於飲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兩者的《四世同堂》都在飲食當中透露出心酸的生活,通過“喫”這一線索來表現當時時代的變遷。

一、老舍作品裏的老北京味

在老舍作品裏我們看到了當時北平的生活狀態,從富饒到貧窮,從幸福到生死堪憂,老舍用一輩子把北平的風貌展現給我們,老舍通過端午節來描繪了當時北平的熱鬧日子,當時的北平還是非常安全的,從這些描繪的文字當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當時北平的飲食文化,也透露出當時富饒的生活環境。

1.端午裏的飲食文化

在老舍的《四世同堂》裏我們看到第一段就寫的就是當時北平的端午節,這個節日在北平非常具有代表性,許多特色的飲食文化也都展現出來,可以說端午節是《四世同堂》裏最具代表性的描繪了。

老舍對於端午的描繪還是非常能展現當時北平時節的狀態的,這一時期正是櫻桃上市的季節,路邊的商販都相互吆喝着,“賽了李子的櫻桃口歪”大街上熱鬧的販賣場景,展現出北平人熱鬧的生活場景。

不止是水果,老舍對於鋪面的描寫也是十分的生動形象,屠戶面前掛着一排一排的肥牛大羊,血淋淋的,鐵鉤子上也掛着一排綠豆蒼蠅一頭扎進地上的血液當中,蒼蠅們在這一時期也算過節,當時肉鋪門口的場景,往往都是污血縱橫,蒼蠅滋生。

這時候拉車的也在拼命的跑,買糉子的也是汗流浹背扯着嗓子使勁吆喝,賣櫻桃的一個比一個嚷嚷,那時候的北京跟現在不一樣,那時候都是土路,馬在當時又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當馬跑過往往都是滿天的黃土,在地上也充滿着馬糞和一股濃郁的臭味。

當時人們的飲食文化在老舍的口中並不顯得多麼高大上,而是更加的貼近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四世同堂》裏的飲食文化,看到老舍作品裏的老北京味,纔是地道正宗的北京味道。

2.風味北平,飲食享受

在老舍的《四世同堂》中,老舍憑藉着對北平的回憶,通過對比性的飲食描寫,寫出了當時的北平味道,當藍東陽剛剛來到北平的時候,看什麼都感覺到新鮮,看到什麼都想喫,當他看到東安市場上的包子和小米粥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嘗一嘗。

北平人常喫的就是鹹菜就饅頭,街頭上常賣的還有李子,冰糖葫蘆,老舍在他的作品裏,不動聲色的把我們帶入到那時的生活當中,讓我們彷彿進入到了它那個時代,小販的聲音在耳旁環繞,甜瓜李棗爭先奪目的走入自己的眼中,冰糖葫蘆的甜味還在自己的味蕾中盤旋,滿口的甜味,彷彿整個北平都是冰糖葫蘆的味道。

當藍東陽在北平住了幾年之後面對他的身份,在外面只能說西餐和東興樓的餐食才能說出口,當他見識到農家大院裏的飯菜之後,他才明白如果能喫到人們常喫的鹹菜,纔會覺得是美味的。

他才頓悟,原來北平還有這麼多好喫的東西,他發現原來饅頭就鹹菜原來這麼好喫,參透出了人生的價值,他認爲喫鹹菜並沒有什麼丟人,當一個經常喫鹹菜的人,如果某天喫上肉,就改變了人生的道路。

二、通過飲食來描繪老舍對北平的濃厚情感

北平原本祥和的生活,被日軍和漢奸打破,老舍根據自己對北平的影響和北平獨特的風貌在《四世同堂》裏表達了自己濃厚的感情。

在老舍的《四世同堂》的對飲食的描寫,讓北平那裏的人和事都彷彿生活在我的腦海裏,老舍先生對北平的描繪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躍然紙上。讓我們感受到了老舍在字裏行間對北平濃厚的情感和依依不捨的懷念。

1.老舍眼中的北平飲食

老舍的書中通過對北平街道上的描寫,讓人感受到全北平都是那麼可愛,也爲整倍數增添了一股輕鬆愉快的氣氛,這個時期街道上賣的最多的水果就是櫻桃,接下來就是杏還有李子,小販在街道當中販賣着,買賣的聲音也悠揚在街道當中,“賣李子來,冰糖味的水果來耶”老舍在一些文字當中就把讀者帶入到他的作品當中。

當時的北平充滿着夏天的味道,西瓜還有曾經仕女經常喫的“羊角蜜”還有年輕人的喫的“三白”和“羊角酥”,夏天的北平靠喫水果而生存着,如果能有幸喫到冰碗那真是一整天的滿足感,北平的冰碗,上面都覆蓋着荷葉,荷葉上面還有核桃仁、鮮杏仁、碗裏還有嫩藕,下面就是冰,一碗清涼的冰碗放在眼前,瞬間夏天的炎熱就被趕走了。

2.北平裏的美食被戰火打破

北平能喫的好東西還有很多,夏天喫的是清爽冰涼的,秋天喫的就是飄香四溢的,在太平的年代裏,街上販賣的水果都是隻有北平人才能叫的上來的水果,像白海棠、香檳子,作爲一個北平人,外面的人不知道有多麼羨慕那。

之後日本人進入了北平,日本人知道北平的美食有很多,自己卻不敢喫,之後北平就陷入了貧窮與苦難當中,北平裏的水果、家常菜、冰糖葫蘆都在這一時期銷聲匿跡,老舍通過對飲食的描寫,來抒發戰爭帶來的變化,許多北平的美食和當時衚衕裏的人都成了歷史,也展現了當時老舍先生對於當時北平風貌的懷念,表達了北平人的家國情懷。

三、通過飲食描繪北平民衆生活的破壞

四世同堂原本就是傳統中國人對於完整家庭的一種美好的想象,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要家族裏的人都在一起,就可以照常生活下去,老舍的《四世同堂》就着重描寫了了北京胡同裏

的故事,北京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裏,飲食成爲當時社會環境的重要體現,從北平裏的兩大食物中就能看出當時時代變遷的狀態。

1.民以食爲天

中國人自古就信奉“民以食爲天”飲食給人們帶來滿足的同時,也成爲了人們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事,當戰亂打破了北平原本的寧靜,許多人有骨氣撐着,寧死也不肯接過日本人的飯碗。生命無法維持的當時,許多人走向了沒有回頭的道路,許多處於生活的無奈走向了叛國。

北平在之前尚未淪陷時,北平人非常享受生活,飲食便成爲了當時北平人享受生活的一種普遍方式,北平人對於飲食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每一口食物都與生活息息相關,飲食在“四世同堂”中不只是生活的需要,更是文化的寄託,許多人去北平都會去嘗一口北平的特色美食。

“喫飯”作爲“四世同堂”裏的這一生活必須被放在第一位,“民以食爲天”成爲當時生活的的明確證據,老舍也根據北平胡同裏的飲食文化有一番着重的描寫,通過“喫”這一線索表達了當時日本侵略者對於北平生活的破壞。

2.食不飽腹的生活裏只剩飢餓

到了戰爭年代,北平的許多店鋪都關門了,街上叫賣的也都消失了,許多人連飽飯都喫不上,北平人是經常喫麪食的,北平人也是把麪食發揮到了極致,一個土生土長的北平人可以吧一個月,把麪食不重樣的做出花樣來。

但是在戰爭開始之後,面對戰爭帶來的物資貧乏,平常裏能喫到的麪食,都已經見不到了,人們也是過着食不飽腹的狀態,所以北平人將原本的麪食進行了改造,改造成了“共和麪”在物資急劇匱乏的時代,共和麪的出現緩解了當時食物不足的情況。

但是共和麪十分難喫,對於《四世同堂》裏的妞子並不喜歡喫共和麪,妞子生來交規,她喫不下去共和麪,最後只能活活餓死,而像妞子這樣的人絕對不止妞子一個人,全北平有無數人不願意喫共和麪,因爲不喫共和麪而活活餓死的人也不在少數。

從“喫”的角度來看《四世同堂》當時人們受迫害的程度,從北平的食物來看,從回味無窮到食不飽腹,北平也從富饒轉變爲貧窮,《四世同堂》裏的飲食文化像一個參與者,匆匆的經過了那個時代,它帶走了一個時代的命運,許多人因爲它走向了死亡,給無數人希望的同時,也斷絕了許多人的生命。

結語

對於北平的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印在老舍的腦海當中,老舍通過對於街道販賣的場景,來表達了當時北平人飲食文化,所謂“民以食爲天”在什麼情況下“喫”都與百姓息息相關,但是戰爭把原本的北平改變了,留下的只有反抗與屈服,老舍通過飲食這一方面,形象的描繪了北平的過去和現在,也表達了老舍對於北平深厚的情感。

參考文獻

《四世同堂》

《老舍的京味文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