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先生在其所著《書法論叢》中,談到對起筆的觀察時說:

“把身邊攜帶着的米老七帖照片,時時把玩。對於帖中‘惜無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一語,若有領悟。就是 他不說用筆,而說下筆,這一‘下’字,很有分寸。

我就依照他的指示,去看他七帖中所有的字,每一個下筆處,都注意到,始恍然大悟,這就是從來所說的用筆之法。非如此,筆鋒就不能夠中;非如此,牽絲就不容易對頭,筆勢往來就不合。明白了這個道理,去着手隨意遍臨歷代名家法書,細心地求其所同,發現了所同者,恰恰是下筆皆如此,這就是中鋒,不可不從同,其他皆不妨存異。”

沈先生不愧帖學高手,對筆法的鑽研很到位, 這個“下筆處”便是書家用筆的痕跡,精於筆法者多能表現得絲絲入扣。王羲之《蘭亭序》是表現“下筆處”最爲詳盡的法帖。

這裏收集了四位書法家寫的“水”字,“水”字每筆首尾處有細如髮絲的牽絲連帶, 是爲“下筆處”。

王羲之《蘭亭序》

米芾《蜀素帖》

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卷》

懷素《小草千字文》

《蜀素帖》也有豐富的“下筆處”,在筆畫的起筆和收筆處,呈現出細小牽絲,便是筆法痕跡。 如與黃庭堅筆法相比,可以看出黃字更注重藏筆,米書多率意露鋒。至於懷素也是寫得非常含蓄而有意味。

但是,實際臨寫時不要亦步亦趨地模仿牽絲之處,只要筆法對頭,筆意到了,形態隨他而去就好。趙宧光《寒山帚談》對此有很好說明:

“行書之帶筆,乃其過脈處,鋒勢與本文必有節奏,其字如有骨力。若其渾去不分者,狂草則可,不然則敗筆也。名家作書,但寧念本文,其鋒勢引帶,無意得之。不知者先已寧意引帶,何暇分出本文?是以渾渾失之遠矣。即有意分出,意又雜亂。臨仿法書至有引帶諸字,勿臨帶筆。本文成熟,帶筆自隨,隨正文書,自然節奏。此臨仿要訣,不可不知。”

引帶繁亂,難免陷入輕俗油滑之歧途,臨帖貴在分清主次,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或者因小失大。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