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好漢歌,千古英雄志。施耐庵老先生的水滸傳,作爲四大名著之一,依託北宋末年,徽宗皇帝昏庸的朝政爲背景,講述一段江湖綠林好漢,因不滿昏君佞臣而走向伸張正義的道路。水滸傳,歸根結底是一部遊俠題材類的半通俗小說,三十六天罡星與七十二地煞星共同構成一百單八將,衆將人人個性鮮明,不畏強權、看破生死,只爲心中的江湖道義和人間滄桑。

整部小說前半部分,主要以水泊梁山快意恩仇,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的瀟灑生活爲主,故事進行到中間,施耐庵筆鋒一轉,衆將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以及時雨宋江爲首的主和派,開始無限地遊說大家投靠朝廷,選擇招安。招安的代價非常大,宋朝開出的條件是,讓水泊梁山遠征同爲綠林的方臘。一戰下來,水泊衆將損失慘重,從此人丁凋零。因此,後世讀者會心存疑問,若是水泊衆人不同意招安,會有什麼樣的結局,它能將北宋拉下馬嗎?筆者嘗試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一難以抵擋女真的鐵騎

水泊衆將若是集體拒絕招安,他們的首個選擇便是偏安梁山,畢竟水泊梁山是他們最穩固的地盤,加上苦心經營多年,對周圍地理環境和人情風貌都瞭如指掌。再加上,水泊梁山有山依靠,有水環抱,是一個天然的、易守難攻的兵家要塞。宋朝原本軍隊的戰鬥力低下、戰鬥意志薄弱,又遇上宋徽宗這個才情有餘、治軍不足的文藝皇帝,梁山好漢偏安一時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此偏安自在的江湖生活也不會持續太久。

水滸傳的時代背景是北宋宣和年間,即公元1119年至1121年左右。此時,北宋朝廷在才子宋徽宗的帶領下,過着文恬武嬉的生活,滿朝文武都忽略北方有一支遊牧民族正在崛起,這便是後來滅遼並宋的女真金國。女真人完成對遼戰爭後,於公元1127年突然發動對宋偷襲,緊隨其後爆發震動華夏的“靖康之亂”,從此康王趙構作爲宋朝趙氏唯一的火種,選擇建炎南渡後,在臨安府建立南宋。

水泊梁山位於山東,此後屬於金朝的佔領區。連正規的宋朝軍隊,都沒有抵擋住女真金人的進攻,水泊梁山作爲一支江湖力量,根本沒有與女真騎兵對抗的實力。畢竟,水泊梁山的優勢不是能戰善戰的步騎兵,而是依託河流作爲天然屏障。所以,即便是水泊梁山躲過宋朝軍隊的剿殺,也難逃女真騎兵的碾壓。

二北宋或許會巨石壓頂

依然以宋遼金三國恩怨爲切入點,水泊梁山得以做大的主因絕不是,衆將的智謀廣遠和能征善戰,更主要的原因是,此時北宋朝廷忙於對外,因爲遼朝的天祚皇帝耶律延禧是個比宋徽宗還不堪的君主,女真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僅以數萬騎兵完成滅遼大業,將遼朝僅存的生力軍逼入遼南京(幽雲十六州)。在此之前,宋金達成聯合滅遼的計劃,女真負責遼朝的上京、西京等諸地,宋朝負責攻打幽雲十六州。

宋徽宗派童貫作爲主帥帶領二十萬精銳北上作戰,宋朝最能打仗的軍隊基本上都被徵調。所以,北方的水泊梁山和南方的方臘纔會趁機作亂。假若說宋軍成功收回幽雲十六州,大軍凱旋而歸,北宋朝廷將攜滅遼的餘威,採取巨石壓頂的方式,一舉拿下水泊梁山,可以說易如反掌。

三方臘絕不會容下樑山

宋江招安的策略是對是錯,一直以來衆說紛紜,這種事也沒法說得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宋江攻打方臘是明智之舉,因爲方臘終將是水泊梁山的勁敵。方臘與水泊梁山同爲綠林好漢,都想依託亂世渾水摸魚。無論是投靠朝廷,還是雙方各自發展壯大,都無可避免地會有一戰。因爲一山不容二虎,兩股勢力即便合兵一處搞垮北宋,勢必也會面臨一決雌雄的問題。

前面說過,水泊梁山的優勢是天然的水源屏障。這項優勢與南方的方臘相比,沒有任何優勢,方臘本身出生南方,將領兵士也都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自幼熟悉水性。一個小小的梁山和四面環水對方臘來說,完全不值一提。

最後,水泊梁山沒有形成正規的軍事力量,書中的數場戰役規模不大,充其量是佔山爲王、打家劫舍的江湖人士。每次從山上乘舟登岸,一番擄掠後將金銀財寶帶上山儲存。面對宋朝的圍攻,只能選擇躲進山裏,與朝廷隔河對峙。所以,筆者認爲水泊梁山招安與否,衆將的結局差別不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