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建立離不開漢初三傑的努力,劉邦雖然是草莽出身,但是懂得用人之道。單單說韓信,最初的韓信在項氏家族陣營中,也就是在項梁、項羽陣營中,可是這兩人不懂得用人之道,最終韓信在蕭何的引薦之下,選擇加入了劉邦。韓信的加入,對劉邦來說,無疑於如虎添翼。作爲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的結局並不好。

韓信加入劉邦之後,一直是爲劉邦建功立業,可是萬萬想不到,西漢建立後,劉邦開始卸磨殺驢。其次,在歷史上很多朝代中,開國皇帝殺死開國功臣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韓信的死,與劉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韓信的死也是劉邦授意的。假如沒有劉邦授意,呂雉和蕭何肯定不敢殺死韓信,最爲西漢的開國功臣,這兩人與韓信相比,實力相差較大。

漢初三傑分別是韓信、蕭何和張良,這三人對劉邦來說,缺一不可。假如缺少其中一個,恐怕劉邦都無法建立西漢王朝。作爲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朝代,漢朝的建立無疑是延續了華夏文化。只不過對劉邦來說,建立西漢實屬不易。劉邦懂得籠絡人心,雖然史書記載劉邦是草莽出身,但是當時的蕭何身爲縣令,竟然被劉邦折服。

這樣的情況在歷史上都是罕見的,人們對劉邦應該刮目相看。漢初三傑中,只有張良的結局是最好的。蕭何的結局是病逝,但是蕭何在爲官的後期,被劉邦給收拾了。蕭何最厲害的功績就是能夠識人看人,之所以這樣說肯定是有原因的。首先來說,蕭何在當縣令的時候,就與劉邦交好,當時的劉邦還沒有功成名就。

其次就是蕭何發現了韓信這樣的人才。韓信能夠施展才華,功成名就,一靠蕭何的見識與眼光,二靠蕭何的動動嘴皮,發發議論。正所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蕭何之賞識韓信,眼光是如此的敏銳,判斷是如此的準確,挽留是如此的誠懇,推薦是如此的不遺餘力,盡矣,至矣,不可復加矣!

公元前1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由於長期爲漢室操勞,終於臥病不起。在爲官的後期,蕭何被收拾得很慘,最終的蕭何得以善終,病逝而死,已經算是很不錯了。不過蕭何的結局與張良相比,還是不值一提的。張良的結局是相當不錯的,在漢初三傑中,張良的結局是最好的。與其說是劉邦和呂后讓張良安然度過一生,不如說是張良用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韜略保全了自己的一生。

張良有過人的智慧,才能夠在西漢初期保全性命,不僅僅是保全性命,而且張良得以善終。與其他西漢開國功臣相比,張良的結局好很多。張良之所以能夠成爲漢初三傑中結局最好的人,最主要的就是張良懂得擺正自己的位置。張良一心忠君,不投機;他懂得進止,不貪功。與張良相比,歷史上很多人不懂得擺正自己的位置。

最終就是結局悽慘,要說能夠擺正自己位置的人,最爲傑出的代表就是范蠡。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後,懂得進退,沒有貪圖享樂,同時懂得越王勾踐是一個不能同富貴的人。張良既然如此懂規矩,守臣道,劉邦和呂后自然在後就沒有殺其的理由。因此張良才能夠得以善終。後來張良表現出的是一副無慾無求的態度,對於朝政之事也不不加以談論,整日賦閒在封地,以此給人釋放出了“與世無爭”的信息。

張良之所以能夠成爲漢初三傑中結局最好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就是與世無爭知進退,第二就是功成名就退隱江湖,保一世平安。張良幫劉邦奪取天下後,拒絕劉邦賜封萬戶侯,僅要求把他劉邦初次相遇地方“留”作爲自己的封地,可以看出來張良並不重視名利。張良的做法就是讓劉邦放心,他對西漢的江山沒有興趣。

因此劉邦看到張良的表現後,一直沒有收拾張良。西漢建立之後,張良懂得擺正位置,沒有向劉邦要官做,其次就是張良提出放棄現有的一切,去追求劉邦自己都不信的赤松子,這要劉邦十分滿意。劉邦能夠奪得天下,與張良肯定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可是功勞最大的張良,從來不搶功勞,張良可以保證把自己所有的慾望全部撇乾淨,或者說他曾經奮鬥那個東西已經不存在了。

張良在沒有慾望的情況下,懂得進退,因此這樣的大臣哪一位皇帝不喜愛呢?張良本身是韓國貴族,他一開始是替韓國效力的,但是韓國貴族被項羽給殺了乾淨以後,韓國貴族已經全部消失殆盡了。韓國貴族消失之後,張良沒有了奮鬥目標,後來的張良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沒有慾望,其次就是張良也不會想要恢復舊六國貴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