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小学家长群让许多家长谈虎色变?有家长直言加入家长群俨然就是一场苦行僧之旅,如同炼狱!

“我从家长群退群了,爱咋地咋地!”

最近网络上盛传着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退出家长群的英雄壮举,这位家长勇敢的一嗓子,可谓发出了很多人想喊又不敢喊的心声,让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自然赢得很多人的喝彩声。

提起小学生家长群,许多人的感受就是身心交瘁。

但大多数的家长因为担心提意见引发老师的反感,进而迁怒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尽管内心有着波涛汹涌的吐槽情绪,但还是不得不忍辱负重地面对一切。

做出诸如退群这种一石激起千层浪行为的家长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很多小学生的家长都是80后90后,这些家长的成长经历与现在的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80后90后上小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家长群,也不需要家长接送,课后作业也不会过多的依赖父母。

而现在,对于小学生的家长来说,接送孩子、陪写作业、24小时盯着家长群几乎是三项必备的技能。

成长环境的不同,也容易产生理解上的代沟,不少家长认为这些任务完全没有必要,却又不得不违心去做。

事实上,一些家长认为,目前很多小学生群已经变得不再单纯,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便捷的沟通工具,其实这里边的水比较深。

在旁观者的眼里,家长群是干什么用的呢?

无非就是交流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或者发布的消息等。

如果一个家长群的功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些层面,再对它抱怨未免显得有些矫情,但很多家长的体验是,家长群已经完全变了味儿。

这首先体现在老师和家长地位的不对等上。在家长群里,老师就是权威的象征,家长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完全不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老师在群里发出五花八门的指令,家庭作业、成绩表现、交费、检查通知等,甚至让家长做一些配合任务。

只要老师发出一条通知,群里数十位家长都会异口同声刷屏地喊“收到”,其中还有不少阿谀奉承的声音。

即便家长有自己的想法,持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敢轻易表达,因为很可能会遭到其它其它家长的一致谴责。

有家长直言,自从加入家长群之后,必须提升两方面的才能。

第一,要做一位全才。

一边要恶补知识,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能够辅导作业,一边要学着做“保洁员”、“交通指挥员”,随时听候学校的召唤。

第二,要学会察言观色,八面玲珑。

尽量提升自己的情商,成为“万金油”,即便心中有怒火也要表现得和颜悦色。

在对待孩子的学习上家长纷纷表示疲惫,说到底其实是源于一种关系定位的错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老师和家长本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

但这种关系的平衡却被打破,沦为一种支配关系,按照有家长的话叫作家长已经被老师“收编”。

一些老师把很多属于自己的工作纷纷推给了家长,像批改作业原本都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而现在很多家长也不得不代管了这些工作,同时还要违心地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义务”劳动。

老师是一种职业,家长也有着自己的工作,彼此应该分工明确,但现在家长却被额外增加负重,因此让他们苦不堪言。

老师与家长不对等的地位关系,让很多家长着实无法接受。

我们一直在喊要给学生减负,在学生的书包越来越轻的同时,能不能让家长的负担也少一些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