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心裏都有兩個油罐,一個是愛,一個是樂趣,我們除了給孩子無條件的愛,還要給孩子樂趣。

成爲有趣的人有多重要?

“有趣的人和他聊天如沐春風,無趣的人根本聊不起來……”

@寶貝尼尼

“別的不說,就說在戀愛中,有趣的人心一直是活躍的,可以製造浪漫,會說小情話,可以讓對象頻頻心動。”

@世界有彩虹

“有趣的人也會有一顆好奇心,有好奇心更是去學習的動力,所以,有趣的人喜歡去接受新鮮事物。”

@貝塔愛喫糖

曾經你是否也想成爲一個有趣的人,並且期望自己的孩子也成爲了有趣的人。

“遊戲力管教”的道理,我想很多父母不是不知道,而是難以做到。有段時間,我們家又換保姆,中間有一段空檔,沒人幫忙幹活,於是我每天在家時就不停地幹活。那時我忽然發現,和孩子的連接變得很困難了。我也抱她親她,不管我使再大的勁,也總是難以夠到她。

遊戲精神每個父母都有

你是個有趣的大人嗎?記得剛出國時,我有一個很大的感慨,就是覺得和外國人相比,自己在好玩、有趣、開心、找樂這些方面,似乎嚴重發育不良。當我抽空和她互動,但是效率不高,就彷彿中間隔着什麼,讓我不僅僅是羨慕而是不解。

回到家請卸下工作和戰鬥模式

究竟是什麼使得父母缺乏“遊戲力”呢?想想我們每天的樣子吧。我猜想,很多媽媽在單位裏工作緊張,回到家,不但沒放鬆,反倒進入戰鬥狀態,滿腦子都是緊張的日程表。我們不停地提醒自己,要搞定一件又一件事情。這時,我們不是一個感性的人,而是一個處理問題的機器。

當我們處於這樣的工作和戰鬥模式時,看到迎面走來的這個可愛孩子,我們彷彿都無法準確識別他,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堆問題,我們大腦的程序裏只反應出“給他洗手”“現在幾點,他餓了嗎”“要我幫他做什麼”等指令。而孩子當然無法和一個按程序運作、只反應冰冷指令的媽媽相連接了。

所以,恢復“遊戲力”的關鍵,就是我們要留意調整自己的模式。回到家,即使再忙,當孩子走過來時,也要努力轉換模式,和他溫暖相擁一會兒,和他玩會兒玩具,做會兒遊戲。暫時忘掉要洗的菜、要從冰箱裏拿出的肉、地上的髒東西、孩子的髒衣服、明天的工作……

只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到他那個童話般可愛的世界裏駐足一會兒。這樣,你的心會變軟變暖,你的萬千種感知觸角會統統開啓,你和孩子的眼裏,會閃着同樣的光芒……這些是多麼值得珍惜啊,哪怕只有片刻。

話說回來,即使是從效率的角度來看,這種模式轉換也是合算的:你花費了一點時間和孩子親密,但這樣的親密會讓你和孩子很快連接好,孩子不鬧了,更合作了,你就省下了大量的管教時間。

但我也反思:我的血液裏究竟是被摻兌了什麼,使得我這麼趨向嚴肅?是傳統文化?是教育?是不如別人的生活環境?還只是純粹的民族基因?

現在當了媽媽,我有了幾個新的認識

● 優秀的、有效率的父母,應該是有趣的大人。

● 寓教於樂。如果大人自己都沒有樂趣,我們就是徒有一堆素材,沒有包裝形式和推廣渠道。結果,教育的內容就難以進入孩子心裏。而我們的父母,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的老師們,是否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是否具備和調動了足夠的樂趣資源或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教育?父母和老師們,我們能不能信心滿滿地對孩子說:嗯,我是個有趣的大人!

● 是通過對孩子的觀察和自己的反省,我發現人生來是快樂的。遊戲精神人人都有,並不是後天學來的。人之初,本快樂。所有的不開心,都是長大過程中蒙上的塵埃。就像佛教認爲,人原來都是有佛性的;修行就是拂去塵埃重見佛性。而消除煩惱,恢復喜悅,這也正是修行的一大內容。

我希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儘可能多地保有現在的開心和歡樂;能和現在一樣,隨時隨處發現喜悅;有力量隨時清理塵埃,看到生活中的“亮點”……

我對孩子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就是希望她能最終長成一個——有趣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