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早已是我們生活中的必備,我們旅行、辦理各種業務沒有它,幾乎寸步難行。有朋友腦洞大開,想穿越到秦朝,憑着我們現代人的見識和能力,在古代也許能混得風生水起。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實是到了古代,可能一天都過不下去,就被古人扭送到官府。

爲什麼這麼說?因爲你沒有“身份證”,連睡覺都成問題。古代也需要身份證嗎?那是當然的,不過在秦朝那時不叫身份證,叫“照身帖”,我們如今的身份證也是跟古人學的,這也是一種傳承。

發明“照身帖”的正是秦國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富國強兵,變法涉及到秦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商鞅發明的“照身帖”也在秦國普及開來,人人都有。

“照身帖”是一塊打磨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頭像及籍貫信息,由官府發放,在秦國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出示“照身帖”。如果被查到沒有這個證件,那就是黑人或被當作是敵國奸細。在律法森嚴的秦國,沒有“照身帖”,恐怕比我們現在社會沒有身份證更加難受。不過,商鞅的發明最後也害了自己,逼得他挖坑自埋。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後,商鞅因得罪秦惠文王被迫出逃,一路上卻沒有人敢收留他住宿。

爲什麼?因爲商鞅變法其中一條就是施行“什伍連坐法”,一家犯法,十家連坐。沒有身份證,誰敢留宿他,是要被連坐的?估計此刻商鞅也是悲憤交加,制度是我定的,我卻作繭自縛。最終商鞅造反失敗被擒,被車裂而死。這當然不是他制定的制度不好,而是他得罪了秦國貴族階層,不讓他繼續活着,徒留一曲悲歌。

不過商鞅變法的影響力卻深深影響了後世,單就“照身帖”來說,2000多年後就被一軍閥頭子學了去。

1936年,時任寧夏省政府主席的軍閥頭子馬鴻逵,搞了個“居民證”,跟商鞅的“照身帖”類似。不過材質換成了白布,長7釐米,寬3釐米,上面寫有姓名、年齡、籍貫、職業、身長、面貌、特徵,甚至還有手紋箕斗形狀等項,可以說做得很細緻了。不過他這個發明主要還是用來對付紅軍的,和商鞅的初衷是有區別的。

其實除了商鞅發明的“照身帖”,更早還有類似身份證的東西,但多是針對特定人羣,如證明官員身份等。

我們經常在影視劇或是書籍中,看到古代打仗調兵都需要用到“虎符”,曾在春秋戰國時期普遍使用,相傳“符”是姜子牙發明的。

“虎符”,由國君與在外出徵的將帥各持一半,驗證時兩個“符”合在一起,纔能有效。因爲獨一無二的特性,造假很難,逼得有人爲達到目的,採用偷竊的方式,“信陵君竊符救趙”就說明了這一點。

古代除了虎符,還有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符、牙牌、腰牌等證明身份的信息,各個行業所用的“身份證”名稱叫法不同。

這時有人會說,不管是什麼“照身帖”或是“虎符”,他們上面又沒有相片,更沒有現在的錄入指紋、嵌入防僞等技術手段,隨便僞造個不是很容易嗎?沒錯,技術上也許沒太大難度,但制度上就過不了,敢造假還想不想活了?

古代各種類型的“身份證”也是嚴禁出借的,私自仿製更不行。以明朝來說,“借者與借與者同罪”,被發現後一律“依律問罪”,嚴重者有性命之憂。古今都一樣,有法律制度監管,沒人敢頂風而上。

但“虎符”到了唐朝突然變成了“魚符”,因爲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的爺爺叫李虎,爲了避李虎的名諱而更名。

武則天卻不喜歡這個名稱,也許是爲了凸顯他“周”朝的不同,他改稱“龜符”,作爲官員的權利憑證。古代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這樣似乎也沒什麼不妥,但朝廷很多大臣極力反對,不過唐朝的女子們卻對這個“龜符”愛慕不已,以得到這個“龜符”爲榮。

這又是爲何呢?原來這個“龜符”的含金量真的非常高,首先是用金子製成的,這是其一。更重要的是,三品及以上官員纔有資格使用,於是唐朝女子自然嚮往嫁給持有“龜符”的朝廷大員,從此就有了榮華富貴。

於此同時也催生出“金龜婿”——這個當時的熱詞。李商隱詩云:“爲有云屏無限嬌,鳳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直到現在,人們還常說“釣了個金龜婿”之類的話語。

其實古代證明人身份的介質非常之多,各行各業形式多樣。但無論怎麼變化都突出了對人的管理,有了身份證,使得我們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證可依”,更好地保護了我們的權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