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去世的那一年,也就是唐代宗李豫登基的公元762年,安史之乱算是被彻底平定了。但被搅和过的大唐已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大唐,外有趁乱来袭,内有节度使藩镇,宫廷里还有宦官弄权。李豫登基后第二年,长安就被来犯的吐蕃占领,幸好当时有郭子仪这样的人物夺回长安,李豫才得以坐稳江山。

郭子仪

其实自李隆基西逃起,唐朝的宦官势力就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到李豫登基时已经开始需要由大太监拥立,所以李豫此后的作为基本都是围绕着除掉权宦这个目标。宏观上来看,唐朝大部分皇帝集中在后期,也就是说下坡路走得很长、很难灭亡,这其中一方面是由于前期盛世的遗存影响,另一方面与李豫在宫内的扫宦成果不无关系。

李豫

李豫的儿子唐德宗李适继位,这是一个促成中兴的奠基型皇帝,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准确地切中时弊。正所谓旁观者清,像我们现在在这里说也好、读也罢,都仅仅是站在事后总结的角度去看问题,所以就算看出问题也不算本事。只有"当时身处庐山深处,仍知庐山真面目"的才算本事。

那么唐朝走到李适这里,最大的时弊是什么?无非就两个,宦官与藩镇。这两点都是安史之乱连带反应的"后遗症"或者叫"并发症",都被李适看透并开始着手应对。他延续其父李豫打击宦官的做法,最终做到严禁宦官干政,转而充分信任文武百官。安史之乱前就形成问题,后来为了平叛又有新的拥兵自重的节度使,成了他第二个打击目标。本来如果李适能够全胜,大唐定将元气大增,能不能超过此前的两次盛世也未可知,但是宦官易除、藩镇难办,最终导致奉天之难,搞的李适流离失所。

李适

尽管最后凭借贤臣良将渡过难关,但李适整个人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可能是他看透了藩镇不是一时半会能除得了的,就开始一再迁就姑息,也可能他在此前的过程中发现,就连血统最亲的封王都可以对自己兵戈相向,真正离开皇帝不行的也只有宦官了。于是他又开始无奈的选择重用宦官,甚至把禁军都交给了他们。

你看,能做到不仅不被权宦控制,还能彻底禁止宦官干政的是他,最后把军权都交给宦官的也是他。当然,反复的李适对唐朝的延续客观上也起到了"稳定剂"的作用,因为本身前期的作为,对宦官和节度使两大时弊都产生了一定削弱效果,后期虽然变了,但如果他坚持前期做法,面对强藩而不能胜的话,也容易把王朝拖向万劫不复。所以他的作为起码在削藩削到一半的时候稳住了局面,只不过他把这难题像踢皮球一样扔给了后世子孙。

李诵

这个"皮球"用了父子爷俩两代人才得以解决,先是李适的儿子顺宗李诵,即仁慈又善断,而且文武双全。他为了能够彻底解决两大问题,开始从根儿上着手改革制度、实施变法。本来这属于切中要害的绝佳手段,但由于太切中要害了,遭到宦官和节度使双方的巨大反弹。新政施行不下去的李诵被迫提前退位当起了太上皇,又把"皮球"踢给了儿子。

李纯

李纯登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宪宗,正是他励精图治,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和贤臣的辅佐下,咬着牙把削藩做成了。没有了藩镇掣肘,新政得以顺利实施,终于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唐宪宗去世是802年,唐朝灭亡在907年,也就是说在中兴的情况下还差105年就走到头了。而且唐末的无可救药还是基于前面那两个因素,宫内的权宦和藩镇的权臣,那这俩势力后来是怎么“复活”的呢?下期咱们接着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