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歷經了大大小小的朝代更替,國家出現過很多賢能的人才,同時也有很多奸臣。奸臣們的宗旨就是在殘酷的朝野之爭中保住自己的性命,守住自己的榮華,所以對他們來說看對形勢,站好隊伍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對賢臣來說,不管誰登上皇位,或者是當時的局勢倒向哪方勢力,這些都和他們無關。他們想的是爲了國家的百姓謀求福利,爲了在朝的皇帝去排憂解難,他們行爲的初衷必定是有利於天下蒼生的。

明朝就有一位這樣的文臣,他雖然沒有高貴的出身,但是曾經輔佐了從朱元璋到朱瞻基五代的君王,而且始終對他們都是發揮着重要作用,這事情聽起來就好像是一個奇蹟,但是它確實存在。

這個人就是明朝的戶部尚書夏原吉。早年間他就失去了父親,爲了贍養自己的母親開始研究學問,後來被選進皇宮書寫制誥。在太學讀書的時候,那裏很多學生都在一起打鬧玩耍,唯獨他一個人坐着一動不動,專注地看書。

當時朱元璋就看出了他和常人不同,肯定會有出息,於是就升他爲戶部主事。戶部日常需要處理很多繁雜的事務,夏原吉都可以做得有條不紊,受到戶部很多同事和領導的讚賞。總是有些小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有個劉郎中想陷害夏原吉,把他拉下臺,結果卻不想,雕蟲小技被朱元璋識破,結果目的沒達到,自己卻送了性命。

朱允炆登基之後,當時夏原吉已經是戶部的三把手,官位正三品。後來步步生風,他32歲的時候,就已經做到副部級的文官。一路走來可以說是官運亨達。

而後爆發皇家內部的篡權,明朝的江山換了主人,朱棣上位,很多朝代新君王上位後,前朝老臣有許多不是告老還鄉就是被抓起來處置流放。果不其然,有人想借着夏原吉上位,把他抓住獻給朱棣,想討好明成祖,說夏原吉之前受到重用,恐怕會對現任皇帝不忠誠。哪知道朱棣並沒有聽信挑撥的言語,不但沒爲難夏原吉,反而又給他升了官,把整個國家的財政大權都交給了他。

夏原吉在做了尚書之後,開始對國家的賦稅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新的制度不但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還讓整個徵收變得簡單。合理的制度對國力的增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夏原吉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他還有一項本領,那就是治水。他花了三年的時間,致力於江浙一帶的水患問題,建了許多水利工程,治理了水災。而且他所到之處,人民對他的評價都很高,他對待百姓的態度很和藹,總是能大度的原諒犯錯的人,而且也不貪財。

他主持着戶部的工作,讓國家的金庫越來越富餘,這就給朱棣遷都、征戰等一些大事做了很好的物質支持。讓朱棣有了個強有力的後方力量。所以朱棣也十分重用他,還讓夏原吉輔佐自己的孫子處理政務。

但是君主和臣子不可能完全的契合,尤其是忠臣。朱棣一直想平定北方的蒙古,幾次交戰後並沒有得到任何好處。1421年,明成祖又動了再次出兵的心思,可是夏原吉堅決持反對的態度,戰爭多了只會造成國庫的壓力,進而影響國家的發展。

晚年的朱棣脾氣變得古怪,腦子也沒年輕的時候開明,所以一氣之下就讓人把夏原吉的家抄了,免了他的職位,把人抓進了大牢。朱棣的再次北伐並沒有任何好結果,還把自己的命給葬送了。

明成祖死後,他的兒子朱高熾立馬就給夏原吉放了出來,那麼大的場面讓朱高熾很恐慌,需要一位老臣的幫助。夏原吉建議朱高熾幫助災民,減輕稅負,停止下西洋的計劃,這些都紛紛被採納,這才平穩地度過了朝政的交替期。

夏原吉一直得到朱高熾還有他兒子的重用,當時能出現‘仁宣之治’,夏原吉的作用很大,這是在明成祖之後明朝又出現的一段盛世。

後來朱瞻基登基之後,他的叔叔朱高煦等人想要篡奪皇位,想讓歷史重演,夏元吉建議皇帝立馬出兵,果斷地平定叛亂,這纔沒讓朱棣上位的故事重演。

夏元吉不但有才能,會做官,爲人寬厚,關鍵他還有很高的情商,不像有些賢臣在皇上面前只知道直言不諱,夏元吉十分了解功高震主的道理,怕君主對自己心生猜忌,所以在朱高熾父子屢次想給他封賞的時候都推辭了。夏原吉真是個能讓皇帝和百姓都讚賞的能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