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科技越來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信就變得非常方便,“天涯若比鄰”不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現實。如今三四十歲的人應該還清楚記得年輕時候用書信傳遞信息,表達情感的經歷,特別是交過“筆友”的人更是對書信記憶深刻。如果把時光再往後倒退幾百年或者上千年,那時候有一種古人的通信方式既神祕又浪漫,那就是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劇照

飛鴿傳說經常出現在小說和影視作品中,使用飛鴿傳書的人只需要從鴿籠裏取出一隻可愛的鴿子,然後在它腳上套一個小竹管,把書信塞進管內,再用手撫摸一下鴿子的頭,往天空一拋,鴿子立刻就會飛往目標對象手中。對方抓住這隻鴿子,取出信件,鴿子此時又飛回去了。

這種場景我們都非常熟悉,但是飛鴿傳書真的可以這樣操作的嗎?

飛鴿傳書的原理

養過信鴿的人都知道,鴿子能夠傳遞書信主要還是利用了鴿子“歸巢”的習性。也就是說寫信人手中的鴿子必須是收信人所飼養,送信的時候寫信人把信件綁在鴿子腳上放飛,這時候鴿子是飛回自己原來的主人那裏,也就是收信人。當收信人收到信件以後,鴿子是不會再飛走的,因爲這隻鴿子本來就是他的。

如果要回信怎麼辦呢?那就是回信人那裏必須也要有寫信人所飼養的鴿子,然後利用鴿子歸巢的習性,把書信綁在鴿子身上讓其帶回。

飛鴿傳書

歷史上最早的“鳥類傳書”事件

爲什麼要用“鳥類傳書”,而不是“飛鴿傳書”呢?因爲歷史上最早記載此類事件的主角不是鴿子,而是青鳥。據史料記載,在周朝時期,周穆王到天下各地去遊玩,途中遇到了西王母(傳說是王母娘娘),而這位西王母就是最早擁有“飛禽信使”的人。據《山海經》記載,西王母養了三隻青色大鳥,專門爲她尋找食物和傳遞信件。這就是關於“鳥類傳書”最早的文字記載。但青鳥究竟是什麼品種的鳥,史料上並都沒有說,不過到了後來也有關於鳥類傳書的記載,這時候對鳥的品種就有了明確的說明,那就是“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漢武帝時期,漢朝使臣蘇武前往匈奴的時候被對方扣留,並罰他到北海去放羊。到了漢昭帝時期,漢皇帝要求匈奴放還蘇武,但匈奴王單于騙漢王說蘇武已死。此時,與蘇武一同被扣留的漢朝使臣常惠想到一個好辦法,他悄悄找到漢使,告訴他們去與單于談判,就說漢王在打獵的時候射下一隻大雁,並在大雁身上找到一封書信,上面寫着蘇武並沒有死,而是被扣留在一個大沼澤地中。漢使按照常惠的吩咐去做,果然匈奴王被嚇得趕緊放人。

蘇武牧羊

另一個版本說的是唐朝時期,一位商人娶了老婆後沒多久就出門經商,其妻在家中非常思念丈夫。有一天外出耕作的時候,抬頭望見一隻大雁在空中盤旋,婦人便請求大雁能否爲遠方的丈夫帶去書信,結果大雁竟然落下來點頭答應了。婦人大喜,撕下自己身上的裙衣布,咬破手指在上面寫下對丈夫的思念,綁在大雁腳上。大雁重新飛向高空,並準確地找到她的丈夫送去了書信。

飛鴿傳書

關於鴻雁傳書的兩個版本,蘇武牧羊是記載於《漢書》,第二個版本則是民間傳說。但這兩個故事在大雁傳書這個功能上都屬於虛構。蘇武是爲了脫身才用鴻雁傳書的謊言欺騙了匈奴王,而商人妻子的故事則更是離奇,可信程度極低。不過雖然是虛構的,但說明古人已經認爲鳥類是可以幫助我們傳遞書信,在那個時期或許只是一個幻想,還未成爲現實。把這個幻想變成現實的記載出現於唐朝,王仁裕所寫的《開元天寶遺事》中。

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期有一位官員叫張九齡,他家中養了許多鴿子,這些鴿子的作用是幫他穿梭於各個親戚朋友之間傳遞書信,而且這些鴿子投遞的準確度極高,叫它們往誰家送,就能送到誰家去。這在當時來說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周圍的百姓對此也是相當好奇。

飛鴿傳書

《開元天寶遺事》是專門記錄唐朝開元和天寶時期一些有趣且奇異的事情,裏面的內容有誇大或者杜撰成分。張九齡飛鴿傳書的真實性還有待證實,不過他指揮鴿子送信,指誰家就送誰家顯然是不可能,因爲鴿子只會飛回自己原來的家,如果張九齡要給所有親戚朋友寫信,那麼他的家中就必須要準備所有親戚朋友所飼養的鴿子,然後寫好書信綁在所對應的鴿子腳上再放飛。放飛以後,如果想寫第二封信,還必須要親自跑到那個親戚家中把剛纔放飛的鴿子抓回來,這種操作現在看來還是有點麻煩,不過在古代要想實現緊急通信,這不失爲一個好辦法。

飛鴿傳書

飛鴿傳書在古代軍事中的作用

飛鴿傳書除了民間用於書信聯繫,還可以在打仗的時候起到關鍵作用。比如楚漢戰爭時期,劉邦被項羽包圍,這時候劉邦就是採用飛鴿傳書的方式向總部求援,最終成功脫險。類似這樣的場景我們在電視劇中也經常可以看到,那麼在古代行軍過程中使用飛鴿傳書是否真的可行呢?我認爲是可以的。

古代軍情傳遞

鴿子在經過訓練後可以飛行幾千公里而不迷路,並能夠準確回到自己原來的巢穴中。因此在古代行軍之前飼養一批鴿子,然後在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用鴿子把書信帶回總部,這樣總部就可以很快知道前線發生的情況,這種信息傳遞的速度也要比快馬回報快得多。但是總部要想往前線回信就不可能了。有人認爲打仗時候把最後的希望寄託在一隻鴿子上不可靠,萬一鴿子遇險死了,那全軍不就完了?其實鴿子飛回去遇險的概率比士兵騎快馬回報遇險的概率要小很多!

還有一個關於鴿子在古代軍營中的故事更具傳奇色彩,那就是《齊東野語》記載的一位南宋大將軍視察軍營的事。

在公元1128年,南宋一位大將軍前往營地視察,當他看到營地空無一人的時候非常生氣,把該營的負責人狠狠罵了一頓。這位負責人卻笑咪咪地對大將軍說:“將軍莫生氣,請問將軍要檢察哪個編隊?”大將軍隨口說個編隊,這時負責人就把軍營中飼養的其中一隻鴿子放了出來,很快那個編隊的士兵就集合在一起接受大將軍的檢閱。大將軍非常好奇,他把剩下的5只鴿子全部放了出來,不一會,軍營裏所有士兵都站列整齊地出現在他的面前!

飛鴿

這個故事看起來非常神奇,但操作起來卻一點都不難。因爲駐地軍營與行軍時候的營地不一樣,駐地軍營駐紮的時間很長,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訓練鴿子。在軍營中,每一個編隊都有訓練自己的鴿子,訓好後交給營地負責人統一放好,等需要召集哪個編隊的時候,就放出相對應的鴿子,而編隊負責養鴿子的人發現鴿子回來,就知道要集合了。

古代沒有發達的通信工具,但古人懂得運用動物的生活習性,並把這些習性培養成供人類差使的功能。飛鴿傳書是古人智慧的體現,也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活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相關文章